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从脱离耕地的程度角度区分了温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四种基本方式,即农业内部的劳动力转移、从农业生产部分地转移到非农业经营、劳动力脱离农业但仍在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此基础上,再从温州农村劳动力流转的不同范围,即在区域内转移、向区域外输出、在区际间流转进一步考察其各具特色的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初,山东省济宁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转移的消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其原因除了农村劳动力过剩之外,市场机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力量。表现在两方面,一  相似文献   

4.
来稿摘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否意味着其要脱离农业、走出农村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农村仍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劳动力转移可以是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可以是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加工业转移,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服务的转移等等。我国农村之所以产生那...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流动,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中的关键力量,而农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农村地区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机会.本文利用5个省份25个县100个样本村2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控制了农村劳动力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偏低,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转移与就业。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降低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8.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农业种植业中,由于劳动力的拥有量大干农耕地的消纳度,使耕地无法完全吸收全部农业劳动力,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以适应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在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农民破产和城市膨胀来实现转移,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的。从转移的途径来讲,它包括三个方面:(1)农业劳动力在从事大田生产之余兼营家庭副业,这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雏型和起步;(2)由种植业向广义农业中的林、牧、副、渔各业转移;(3)由农业向农村(包括小集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实 《农业经济》2002,(10):35-3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报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富余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如何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正以几何级数加速跨地区流动,笔者认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的总体情况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有4.6亿农村劳动力。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农村劳动力总供…  相似文献   

10.
陶永勇 《农村经济》2003,(12):66-6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 ,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转移的进程考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两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 ,每年除在外务工外 ,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在1978— 2 0 0 0年转移的 1 3亿多农村剩余劳力中 ,通过政府、职业介绍所、亲朋好友等有序转移的约为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