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后,该区域的发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进行SWOT分析发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为更好推动其发展,应大力推进沿海突破、产业提升、项目带动、生态支撑及人才吸引等战略。  相似文献   

2.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等独特优势,同时针对其生态环境脆弱、淡水短缺、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在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等方面提出诸多建议,即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蓝色经济。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东北三省高水平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研究发现,东北三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对象为俄罗斯、日本、韩国,合作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双边贸易、物流运输、对外投资等.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既有共同优势,又有各自劣势.主要优势在于东北三省对东北亚主要国家贸易规模和实际利用外资数量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省贸易经济的发展.但东北三省在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的短板也很突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存在贸易结构不平衡、贸易质量不高、实际利用外资效率低的问题,而辽宁省虽有港口优势,但外贸依存度略高.为此建议,东北三省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注重产业安全与贸易安全等.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了浙江区域增长极的成长主要以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为基础,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以体制改革的区域效应为基础的内在机理。目前,特定的增长极成长模式所面临的挑战是,先发性体制创新的差异性优势将逐步减弱;不平衡推进形成的高成长突现出区域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我省传统产业面临各方面替代和市场竞争的挑战和风险;物质资源的瓶颈制约也日益突出。在分析了不平衡推进与统筹协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统筹协调、构造可持续的强劲增长极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滨海旅游产业是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对促进福建省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SWOT法,深入分析了福建省发展滨海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并提出福建省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应加强资源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深挖产品内涵,构建丰富的产品体系;整合特色资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重视滨海旅游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6.
以武陵山连片贫困区典型区域——黔江区为例,对武陵山连片贫困区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发展现状、发展基础与发展问题进行全面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武陵山连片贫困区蚕桑产业整体发展较好,蚕桑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如产业链偏短、规模经营不充分、服务体系不健全、劳动力不足等发展短板。提出理顺管理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科技创新,注重技术推广;培育新型主体,推动规模经营;拓展产业链条,提髙综合利用;推广先进模式,发展立体经济等措施加快武陵山片区蚕桑产业发展。对武陵山连片贫困区乃至欠发达生态保护发展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产业区域转移与江西中部崛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区域转移是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活动,也是决定当前江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西承接梯度产业转移的有利之处在于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不利之处在于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产业布局及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营造更好的产业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8.
江西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加工度不高、产业投资存在明显的逆比较优势倾向、产业经济成分结构不合理,从而整体经济效益水平不高,江西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成都经济圈发展中既面临政策推动、产业发展、创新跨越等机遇,又受到东部沿海地区"强势经济"、中部地区的城市群板块、西部地区"政策经济"的强劲挑战。四川省应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发展思路,通过实施产业链战略、大市场战略、金融支持战略,加速建设成都经济圈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四川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后危机时代辽宁省对外经贸合作面临新形势: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加大,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亟须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势在必行。新形势给辽宁与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期辽宁与东北亚区域要发挥地缘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贸合作;深化科技领域合作,加速产业升级;继续加强能源合作,合作开发旅游资源;深化生态、环保领域合作。  相似文献   

11.
包培亮 《全国商情》2006,(10):57-58,28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至今,新贸易理论占据主流。国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竞争力上,新贸易理论开始研究产业如何形成比较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后,能够发挥区域贸易的优势,会在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等方面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现状,介绍了其特点,指出面临的挑战。并就促进长三角地区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提出建议,包括促进产业价值链分工,推动不同城市共同发展;重视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建立共建共治机制;加强政府调控与引导,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工作;做好产业布局与规划工作,推动产业集群整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SWOT分析结果认为,皖江地区既具有文化、地理、人力资源、平台优势,也存在意识薄弱、人才匮乏和资金投入不足的局面;既面临国内外良好环境和作为示范区的机遇,也面临统计体系建设、同业竞争和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的挑战。发展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就是要加强产业理论研究;健全人才培养、激励计划;完善产业融资渠道;构建产业统计体系;凸显差异化发展模式;培养区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实际上是区域发展理论在国际层面的推广,也可以应用在区域层面上。文章在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下,分析发现河南省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动植物等农产品产业方面、消费市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资源禀赋的外生型比较优势比较突出,具备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但是有些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比较优势内源性发展动力较弱。为此,可以通过从提高产业生产技术水平、扩大河南省内需、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加大对关键产业财政支出等方面着手促进河南比较优势的发挥和转化。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制造业逐渐回流,一直以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发展中国家逐渐丧失了优势,促使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迫在眉睫。文章基于CAFTA区域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制造业回流下该区域产业升级所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相应的产业升级发展战略及提升价值链、培养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品牌和营销网络、构建模块化生产网络、调整产业结构、创建良好硬件环境等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会经济圈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安徽省会经济圈是安徽的核心地带,其产业发展既具有明显的科教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也有产业同构现象较重、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等劣势;既面临中部崛起的政策机遇及产业转移的市场机遇,又受到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凸显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区域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等理论对现有问题进行全面诊断,指出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在未来几年应充分利用"环北部湾经济圈"区位优势和国家《有色金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现重组并购、现期互补、精深加工、控制基础、南寻宝藏的高科技、全配套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受惠于改革红利、全球化红利和人口红利,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生产和净出口国,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在享有绝对规模优势的同时还存在大而不强,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红利优势递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借助局部调整自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制造业战略升级的内在机理,实证解释影响制造业战略升级重要因素的短期和长期效应,并以此从加快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重构产业价值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提升产业增值能力;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政策产业效应等方面提出实现"中国制造"战略升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军民结合产业创新发展与管理实验室,是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等部门,为了发挥陕西国防科技大省区域科技经济优势,依托西安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而建立起来的省级重点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0.
刘敏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6):F0002-F0002
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军民结合产业创新发展与管理实验室,是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国防科工委和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等部门,为了发挥陕西国防科技大省区域科技经济优势,依托西安财经学院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而建立起来的省级重点研究中心和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