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风险的集中表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位.本文从地方政府债务的涵义出发,指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涵义、特点和表现形式,从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债务管理三个侧面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并从体制改革和管理改革两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政府财政层级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现行的政府层级与之相对应的财政层级构架已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然而政府层级改革,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只能循序渐进稳步推行。目前试行的"省管县"财政体制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为我国政府层级改革创造了条件,加快了我国构建三级政府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冯竞辉 《商业故事》2022,(3):163-16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问题日趋明显,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是当前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对形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由此得出,地方政府之所以形成严重的债务危机,与当前的财政税收体制存在很大关系.通过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了...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风险的财政化是我国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我国农村金融风险的财政化具有典型的转轨特征.从积极的角度看,农村金融风险的财政化可以缓解农村金融风险的现实压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可带来消极的影响.农村金融风险的财政化会削弱财政能力,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还可导致农村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化解农村金融风险财政化,应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产生的机率,建立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金融安全防护体系,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地方财政隐性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领域的各种公共风险都有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地方财政隐性债务风险,已经严重影响到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转。此文通过对地方财政隐性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传导机制和表统形式的研究,探讨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性和制度性措施,对我省防范财政隐性债务风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地方政府都形成了一系列的防范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的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我国现行的分税制体制下,地方财政负担着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而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相对薄弱,地方财政风险成为困扰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道难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不但影响财政正常运转,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危及经济的发展,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在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税收收入在我国财政总收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制定了相应的财政税收体制,以提高国家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财政税收体制提出了挑战,为保证市场经济有条不紊的发展,必须将我国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放在首位,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对改革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政府会计的财务负债风险和投资失败风险都日益增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注重政府财务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的政府会计的财务负债风险和投资失败风险都日益增大.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注重政府财务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0.
孙琳  周欣  王弟海  高司民 《财贸经济》2021,42(10):52-69
近年来,政府债务问题持续引起各界关注.本文从财政分权、政府会计制度与政府债务风险的关系出发,结合"一代"财政分权理论和"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主要观点,通过31个样本国家2000-201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改革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的影响,并分别检验了不同综合治理水平国家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一国财政分权程度越高,其政府债务风险增长水平越高;(2)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记账基础改革在与财政分权体制的共同作用下,对控制政府债务风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落实并细化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加快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进程,确保政府财务数据的客观性和可比性;构建债务管理和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衔接机制,全面反映政府财力结构和科学核算财政来源,完善财政资金约束制度体系;结合国际通用债务负担指标,科学设计政府财政纪律标准,积极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披露公开工作.  相似文献   

11.
他曾是国企改革的风云人物,被称为"承包国有企业的第一人",创造过"一包就灵"的改革神话;曾先后4次受到邓小平接见,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荣获全国轻工劳动模范、中国优秀企业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和两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曾是100家亏损企业的厂长,但经营的失败让他跌进人生的低谷。在历史变革故事的背后,印证着他传奇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王黎明 《中国市场》2008,(19):118-119
农业产业化是伴随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和农村生产力长足进步、市场运作下出现的一种农业经营运作机制,它是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经营市场化和城乡利益一体化发展的需求,本文就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启动的干预机制。目前,随着“双松”政策实施,政府功能财政效果的理想化描述纷纷出现。在此背景下,回顾西方政府经济干预和自由市场理论以及我国政府体制改革历程与走向,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政府功能财政政策的利弊,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坚定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方向,推动政府职能改革的深化与突破。  相似文献   

14.
在叙述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之后,提出了必须深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健全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及腐败问题,构建有效收入分配通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确立了中国的市场经济,脱去了过去强加在市场经济上意识形态的外衣,恢复了市场经济客观性的本来面目;确定了中国的改革目标,即以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突破了斯大林所设置的社会主义体制,改变了其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大经济特征;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制度下能否搞市场经济近百年的争论画上了句号。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财税改革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本文从财政与人民、财政与国家兴衰、财政与效率和公平、财政与公共权力、财政与国家治理、财政与公共风险六个方面梳理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重要论述,并论证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财政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财政“人民性”和“国家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为人民理财”和“管理国家风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银行拥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但银行在信贷市场中所处的垄断地位却没有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而相应改变。运用VECM模型对中国12家上市银行及同时期美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银行利润增长显著促进了经济发展。相比之下,中国银行利润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并不显著,而四大国有银行利润增长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阻碍作用,非国有银行利润增长则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四大国有银行在信贷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导致其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这意味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资本市场改革仍不彻底。因此,应鼓励非国有股份制银行发展,并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及资本市场改革。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发展到有调节的市场经济,再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不断飞跃和发展的过程。与此相适应,我国商业企业经营方式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型和发展,发生了从简单管理向现代管理、从单店经营向连锁经营等"十大"转变。  相似文献   

19.
李罗力 《全球化》2020,(2):25-39,134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唱衰”声中成长,不但没有崩溃,反而突飞猛进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唱衰中国经济的很多人只是照搬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简单片面地分析和判定中国经济。而中国经济能够奇迹般地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具有举世瞩目的产业发展能力、居于世界前列的市场消费能力和潜力无穷的科技研发能力,这三者才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乃至长期可持续发展“基本面”的三大决定性因素,是决定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  相似文献   

20.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创造了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是,伴随着这一改革过程也出现了日益凸显的发展难题,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剩余劳动力增多等。为此,我们也曾认真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经验和发展理论。但是我们不应该抛弃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经济发展理论对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