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动态比较优势演进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动的趋势,利用净出口比率指数(NTR)和各类商品出口比重考察了中国出口商品动态比较优势的演变轨迹,发现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的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动态比较优势发展的规律,但是,中国当前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因此,中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着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艰巨任务。对此,本文提出了中国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应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日贸易结构的演变及中日贸易中的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分析,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在中日贸易中的体现.本文指出中日贸易结构基本符合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在服装和杂项制品的出口中具有竞争优势,同时文中提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对日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产品国际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蓝庆新 《财经研究》2003,29(8):64-68
本文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利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RCA)对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状况和与美国相比的比较优势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尽管存在较强比较优势的品种,但在整体上我国农产品国际比较优势低,且仍处于下降的趋势,令人堪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理论是从商品的成本和要素禀赋的角度来安排一国产业和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理论则主张从产品和产业的竞争力角度来安排一国对外贸易。从比较优势在中国的应用入手,辩证的分析了比较优势作为中国对外贸易指导思想为中国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及其局限性,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对外贸易应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打造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自1982年恢复对俄贸易后,黑龙江省始终处于全国对俄贸易首位.进一步扩大和加深黑龙江与俄罗斯的贸易领域和深度是双方共同的愿望.本文在显性竞争优势指数和巴拉萨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分析双方的贸易竞争力,得出双方在某些出口产品上的确具有贸易竞争力.运用Cij指数分析黑龙江与俄罗斯的贸易互补性.发现在一些产品上双方具有很强的贸易互补性.通过综合分析得出,黑俄贸易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优势与布局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云南省主要农产品生产进行比较分析,为云南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采用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计算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及综合优势指数,选择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并计算8种作物在云南省区域内各市州的规模、效率、综合优势指数,对云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进行布局分析。  相似文献   

8.
HOV模型与基于比较优势战略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咏梅  余剑  王敏 《生产力研究》2006,(2):20-22,41
文章从开放经济的视角出发,阐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比较优势战略运用引致的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化以及由此发生的产业以及贸易结构变革,并借HOV模型和计量模型解析对外贸易、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增长、资源要素禀赋改变以及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化原则的利用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动态竞争优势的模型,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应该相互融合的路径,并利用1990年到2007年的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面板数据验证了这种关系。研究得出:竞争优势的取得依赖于比较优势,从而是由资源禀赋状况内生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静态竞争优势带来的剩余将不断提高资源禀赋的结构,动态比较优势会自发地导致动态竞争优势,为此,要利用静态的比较优势所获得的剩余来培育动态比较优势,从而使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不断渐进地高度化。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大量倒闭,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利用先前的竞争优势的剩余提高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外部的以美国为首的金融危机仅诱使这种情况早点出现,这也给这些地方企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机遇。  相似文献   

10.
郑夏冰 《经济师》2008,(9):47-48
文章阐述了基于劳动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引入国外先进生产要素创造竞争优势,以及产业升级创造产业结构竞争优势,同时指出,任何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都会受到其国内资源禀赋和比较成本的制约。因此,必须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刘易斯拐点、比较优势蝶化与中国外贸发展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刘易斯二元经济为切入点,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阐释了劳动力禀赋的阶段性变化对外贸发展转型升级的影响。"标准结构法"显示中国农村中仍然沉淀着15%左右的剩余劳动力,"民工荒"的实质是"结构荒",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仍需时日。未来几年依靠劳动力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纾解就业难题的基本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正在由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转换,贸易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出口商品结构较好地"响应"了包括劳动力要素在内的资源禀赋的蝶化。  相似文献   

12.
林矗 《发展研究》2002,(4):36-38
一、客观审视“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的概念是国际贸易经济学的核心。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古典派的“比较利益论”和现代派的“要素禀赋论”。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强调贸易的发生是由于比较优势的差异,焦点在于有关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这些要素包括土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分别从总体和分部门的角度分析了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差异,进而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与美国相比在通讯、金融保险、版税与许可证费用等领域处于竞争劣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高等生产要素缺乏、外商直接投资贡献率低、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等。加快建立服务贸易高等要素生成机制、充分利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机遇、制定以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对促进中国服务贸易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看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欣 《经济师》2002,(6):47-48
文章根据赫—俄理论分析了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特征 ,并指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符合我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 ,同时对如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因为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稀缺的经济资源,同时在给定的要素规模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和生产更多样化的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以俄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H-O-S)为代表的新古典要素禀赋模型,其中尤以“新要素禀赋理论”、“贸易技术论”、“市场结构论”和“动态比较优势论”等为代表的创新数据来表示。“新要素禀赋理论”虽然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R&D支出等新要素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但是没有触及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问题:首先,理论中没有彻底解决“技术”的待遇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本文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系统述评。本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阐述Ricardian模型的均衡解是各国进行专业化分工并出口技术比较优势产品;本文分别用序列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方法对HOV理论进行了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的均衡解都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比较优势的来源除了技术、要素禀赋,还有规模经济、交易效率等,这些是决定当今国际贸易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路径是围绕要素禀赋和要素密集度的组合变化而进行的。通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三条演进路径反映了国家竞争优势的路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发展必须将比较优势与国家竞争优势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柑橘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云  祁春节  陆倩 《经济地理》2014,(11):134-139,192
利用2002—2012年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资源禀赋系数,测算了主产区及湖北省16个市州柑橘的区域比较优势,并分析了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其他主产区相比,湖北省具有柑橘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优势主要集中于鄂西地区的宜昌市和十堰市;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湖北省柑橘区域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因素,比较优势还受到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等外生性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揭示的不可能定理说明经济发展应该在充分利用外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化基础上的内生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当中国经济进入投资、创新导向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战略不能只建立在基本要素禀赋的基础上,而应立足于构建要素禀赋、技术效率和交易效率所形成的综合比较优势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比较竞争优势与中国产业的国际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强调要素优势在一国产业定位中的作用,却把要素优势等同于产业优势,忽略了其它的约束条件,致使践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化增长”之中,竞争优势理论所强调的优势要素,因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相距甚远,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定位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大国经济的特征,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对本国产业进行国际定位时,要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按照比较竞争优势原则定位我国的产业,既能解决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问题,又能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