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博 《当代经济》2016,(32):18-19
并购重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国企改革最重要的资本运作工具.各项改革的推进及并购重组政策的刺激,使我国迎来了新一波并购重组浪潮,助推了并购基金的快速发展.鉴于并购基金本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风险管理成了并购基金运作成败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并购基金的特点入手,分析并购基金运作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期对相关人员给以启示.  相似文献   

2.
清科 《资本市场》2010,(4):92-93
在国内相关政策推动下,随着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并购基金在中国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刘俊 《资本市场》2012,(4):76-78
<正>并购基金概念和政策环境并购基金是专注于对目标企业进行并购的基金,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重组改造,持有一定时期后再出售,也可以用于为企业的兼并收购提供融资和财务顾问等服务。  相似文献   

4.
<正>风险投资类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并不要求对被投资企业拥有控制权,并购类基金的操作大多要求对企业的控制权,并且这种企业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并购的操作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也就更加复杂一些。  相似文献   

5.
张依仑 《经济论坛》2010,(6):156-158
本文旨在研究近年来部分对冲基金业务的转型,通过考察近年来典型的对冲基金并购案例,分析其介入企业并购活动的原因和影响。其中,重点联系企业理论研究前沿理论--股东行动主义做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游春 《技术经济》2008,27(5):121-128
本文以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开展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业效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在对整体样本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横向、纵向、混合三种不同类型并购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产业创新型并购和非产业创新型并购的产业效应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以忽略。同时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产业效应对不同类型并购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而对横向并购的影响最小。从产业效应的视角来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7.
李晓燕 《时代经贸》2011,(16):114-114
随着我国汽车企业的做大做强,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面前,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是复杂多元的。本文在分析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主要案例的基础上,对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全球跨国并购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发现全球跨国并购规模持续扩大,周期性波动明显增强。服务业仍然是跨国并购的主导行业。中国跨国并购规模较小,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走出去”进程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推动作用明显。中国企业更多的是被国外企业并购,作为买方的对外跨国并购较少。在对全球和中国的并购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重点研究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需要跨越的常规和非常规障碍,剖析了企业的市场身份认同问题、并购的动机和动力问题。对跨国并购有可能演变为某些官员和企业高层转移资产工具的可能性进行了提醒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投资壁垒对我国的"走出去"战略中的海外并购构成了巨大障碍。本文对目前各国所存在的新的典型海外并购投资壁垒中的国家安全审查壁垒、公共目的审查壁垒、主权财富基金壁垒和企业社会责任等壁垒进行了逐一分析,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可持续发展,从国际法与国内层面的两个视角,提出了进行规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风险基金融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资对发展中国风险基金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风险基金的可行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确定的合理与否,对于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风险基金本身的发展有着决定 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国外风险基金融资的情况,给目前中国风险基金融资的三个制约因素,文章在深入地分析了当前中国风险基金融资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外风险基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风险基金的可行性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风险基金融资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资对发展中国的风险基金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风险基金的可行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确定的合理与否,对于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定和风险基金本身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国外风险基金融资的情况,给出了目前中国风险基金融资的三个制约因素。文章在深入地分析了当前中国风险基金融资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国外风险基金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风险基金的可行融资渠道和投资主体。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并购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市场非常突出的问题,传统的融资渠道已无法满足中国并购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并购融资中的障碍及突破策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并购市场中的筹资和投资理论.然而,诸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缺陷又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失、文化缺失及国家本位主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与约束,并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基金品种和基金产品不断增加,如何选择适合投资者的基金已成为投资者关心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四种不同基金品种特点的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选择基金的三个步骤,包括确定基金品种、选择基金产品和适时转换基金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基金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一拖并购法国Mc Cormick工厂技术整合过程进行纵向深度分析,探讨海外并购技术整合路径。通过对并购决策阶段技术甄选、并购实施阶段技术转移和并购整合阶段技术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购方通过技术整合路径实现目标方技术能力获取、转移、整合和内化,最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海外并购和技术跨越过程"黑箱",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一拖并购法国Mc Cormick工厂技术整合过程进行纵向深度分析,探讨海外并购技术整合路径。通过对并购决策阶段技术甄选、并购实施阶段技术转移和并购整合阶段技术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购方通过技术整合路径实现目标方技术能力获取、转移、整合和内化,最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海外并购和技术跨越过程“黑箱”,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银行并购微观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银行并购微观效应是指并购对交易双方及其股东所带来的影响,即银行并购能否实现对银行效率和股东价值的提升。本文在分析研究银行并购微观效应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归纳分析了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微观效应的实证结果,并对这一结果———并购未能带来预期的、令人满意的绩效提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分析,为人们全面认识银行并购效应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现有文献对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相对较少,系统地研究不同的并购动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更有利于探究企业并购中的财富增值问题。以不同的并购动因会对并购绩效产生不同的实质影响为前提,在对企业并购动机与并购绩效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分别从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角度、管理者行为角度、政府的政治干预角度分析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实行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手段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加入世贸之后,中国也越来越深地卷入跨国并购的浪潮中。本文以娃哈哈与达能的并购案例为线索,着重对跨国并购监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积极应对与参与跨国并购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并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本文通过对2005-200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并购研究中心跨国并购与绩效评估数据库中海外并购案例的深入分析,结合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商务部的相关数据,探讨了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海外并购的主要特征与趋势,并指出了并购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力求挖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过程的内在规律。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就如何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进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业导向并购战略是新创企业发展采用的探索性扩张战略。以大富科技为例,在分析企业创业导向并购行为产生机理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目的,定义了3种不同类型的创业导向并购行为,分别为基于开拓新市场的创业导向并购、基于进入新行业的创业导向并购以及基于深化工艺和系统支持的创业导向并购。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3种创业导向并购对象选择因素及其特征,丰富了创业导向战略相关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