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相应提升。目前我国的商业模式在不断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相互融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基础雏形。互联网技术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金融模式发展、转变,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这种转变感触颇深。综上所述,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加快金融创新的速度。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科技与金融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框架下,如何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行业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对居民消费和商业银行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新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如何将金融创新常态化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面对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其发展,在肯定它对中国居民生活便捷性的提升、对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推动等有积极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防范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谭天文  陆楠 《中国市场》2013,(46):101-10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移动通讯业务的进步,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兴起并迅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快速发展的原因,重点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阐述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有关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基本命题:"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传统金融模式中全面和关键性运用的创新金融模式;"金融互联网"是商业银行将传统银行业务从线下部分或者全部移动至线上的一种金融改良和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其六大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的总和;"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是互联网金融实现"资源配置",即货币资本调配这一单一基本功能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科学技术在中国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应用到金融行业中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主要是由一些电子商务类的企业为社会大众提供的网络支付、网络投资、网络理财等一些金融类的服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并且正在快速发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内容,具体分析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方向和创新形式,解析如何促进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策略的提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以长尾理论为基础视角,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普惠金融特质入手,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P2P网贷、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基于当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监管在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互联网金融是指依靠网络技术作为支持,实现各种经济活动,包括资金融通,在线付款等。本文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监管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在热议中不断升温,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消费权益纠纷与保护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消费的现状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在热议中不断升温,交叉性金融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消费权益纠纷与保护问题凸显。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消费的现状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为不断创新发展的中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提供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的产物,有着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区域金融创新的新动力,在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很大。文章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概念和发展现状,其次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与区域金融创新的相关性,最后对如何促进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升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2013年以来,以互联网货币基金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金融构成了冲击,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大讨论。文章在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就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进行必要的竞争的同时,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分工合作,融合发展等问题做出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近年来骤然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已家喻户晓。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也毫无疑问地对传统金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互联网金融是否称得上金融创新"这一问题一直颇受争议。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颠覆了以往的金融活动方式,有其创新意义;而有人则认为互联网金融只是依附于互联网工具,并没有产生新的金融业态,现阶段不足以称得上是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建立在传统金融上的新兴模式。本文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相应对策进行探讨,简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内涵,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代,一种新兴的金融形式以迅猛的方式在金融领域中立足,即互联网金融。它用更方便快捷甚至更省心的服务模式抢占了大量的客户。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遭受了巨大的打击,面对着如此迅猛的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文章就将先对"传统金融"的含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进行概述,然后详细描述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所具有的一些挑战,同时列举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了各个领域中,并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社交网络、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传统的金融业务实现了创新。所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模式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也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与相关部门也要认识到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创新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行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我国的金融发展出现了新业态。传统银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不断改变,银行业务范围也因此逐渐拓宽。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体制仍不完善,出现了多种风险及监管问题,影响了银行的运营和我国金融行业的稳定,亟须通过一系列监管措施来维护金融秩序。文章研究了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成果及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并针对风险提出了管理方法,以帮助银行经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9)
当前,微信支付、手机银行、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快速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它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将会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剧烈的冲击与碰撞,未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与运行格局。本文就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发展模式、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行业的发展与互联网融合已然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金融业务的创新,为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行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安全风险。为互联网金融行业要想更好的发展下去,就必须重视安全风险工作,确保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本文先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介绍,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并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扩大社会消费、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以及提升资金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介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提出了加快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档期、前期政策消化期、新的政策探索期"四期交叉"的阶段。拉动中国经济"三驾马车"的出口及投资洪荒之力不在时,我国政府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刺激国民消费来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促使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的消费金融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期,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思维、产品服务方式不断进步发展,为消费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将互联网技术与消费金融相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便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文章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基本概念和产生背景出发,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运行结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