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不良贷款认定标准在变化,掩盖了部分不良贷款的风险.根据<贷款通则>,不良贷款指"一逾两呆"贷款,系指符合财政部的有关规定列为逾期、呆滞、呆账的贷款.在2000年4月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1999年末贷款质量、盈亏等真实性进行检查时,对借新贷款还旧贷款的贷款质量认定又提出了4个标准,同时满足这4项条件的借新还旧贷款列为正常贷款,其余为不良贷款;2000年8月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2000年1-6月份新发生不良贷款检查时,对"借新还旧"贷款又作了规定: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产品库存和应收账款没有增加、资产流动性和综合还贷付息能力没有下降,其"借新还旧"贷款可视为正常贷款;最近,人民银行总行出台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也对"借新还旧"贷款认定作出了与第一次真实性检查相一致的认定标准.两次真实性检查及<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虽然均强调按"一逾两呆"贷款标准认定不良贷款,但对"借新还旧"贷款标准的认定,是对"一逾两呆"贷款认定标准的改变,实质上是贷款管理上的让步,使得一部分已周转失灵的不正常贷款作为正常贷款管理,掩盖了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国有商业银行部分不良贷款剥离后,但其不良贷款仍呈上升趋势,在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诸多因素中,借新还旧贷款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使银行潜伏着新的信贷风险,剖析、规范借新还旧贷款行为,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对促进商业银行依法、稳健经营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个别金融机构对贷款借新还旧管理偏松.没有完全按照有关借新还旧要求,不注重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贷款偿还可能性,往往只根据企业抵押手续完备、不欠利息等情况,对到期未还的贷款办理借新还旧手续;有的甚至为了完成不良贷款抓降任务,对根本不具备借新还旧条件的、没有有效抵押、长期陈欠利息的承贷户,仍然硬性进行换据,使部分借新还旧贷款成了风险贷款的“代名词”,造成信贷风险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4.
刘青 《济南金融》2006,(1):60-61
<正>在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借新还旧贷款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违规业务,直至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公布并施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可以认定为正常类贷款的四个条件,才开始对借新还旧的合规性予以承认,但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办理借新还旧贷款的条件一直未予明确。  相似文献   

5.
李东卫 《上海会计》2010,(11):48-49,44
在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处于历史低位、经营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取消借新还旧政策,以科学的贷款期限管理替代借新还旧政策势在必行。本文回顾总结了银行借新还旧政策的实施,对借新还旧的负面影响及与贷款新规存在抵触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倡导贷款新规理念,改变以往借新还旧做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一.借旧还新业务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贷款借新还旧是指贷款到期后,银行向借款人发放不超过原贷款本金数额的新贷款用于归还旧贷款本金的业务。当前这种业务方式在各银行普遍存在。借新还旧对营销优质客户,降低不良贷款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贷款借新还旧只是一种临时性、补充性的信贷管理措施。借新还旧使贷款到期现金收回率降低。大量贷款包括部分新增贷款到期后,采用借新还旧维持期限上的正常状态。贷款到期不收回,采用新贷款回收老贷款方式,无实际的现金回收过程,违背了信贷资金的运行规律。掩盖和积累了信贷风险。借新还旧不利于信贷结构调整,使部分贷款丧失了风险处置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信贷资产质量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逐步剥离,不良贷款监控重点也将有所调整。从现有存量贷款情况看,各银行优质客户贷款短期内形成不良的机率较低,低信用等级客户贷款则随时可能发生劣变,而这些低信用等级客户的贷款大多为借新还旧贷款。因此,对这些贷款的处置,将对银行不良贷款控制起决定作用。本文对商业银行借新还旧贷款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当前,有的农村信用社所发放的贷款50%均是借款人归还结欠利息后的借新还旧,这种行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转贷,其不但成为掩盖不良贷款问题的避风港,而且将成为不良贷款新的发生源,同时也将使部分贷款责任人因此逃脱责任追究。若信用社对借新还旧不进行严格控制和有效监管,有可能对信用社资产质量的真实性产生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纪红 《山西金融》2003,(11):35-35,53
为完成上级行的考核任务,不断降低不良贷款占比,目前一些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借新还旧贷款的形式来完成这一硬性指标。借新还旧贷款对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化银行存量资产,提高银行经营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加强银行资产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借新还旧贷款也客观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借新还旧贷款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违规业务,直至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公布并施行的<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规定了借新还旧贷款可以认定为正常类贷款的四个条件,才开始对借新还旧的合规性予以承认,但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办理借新还旧贷款的条件一直未予明确.  相似文献   

11.
近期,人行广平县支行在对县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检查时发现,各家商业银行在收贷中借新还旧现象十分突出,并且多数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由于被停止借新还旧,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是企业为了减轻自身负担,减少利息支出,逃避银行的处罚,以此来增加企业的效益;二是从银行来看,帐面上反映增加了当年收入的利润,也相应提高了贷款质量,而实质上由于借新还旧未能得到有效规范,人民银行也疏于这方面的管理。致使商业银行贷款部分陷入了贷款到期-借新还旧-再到期-再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之中,潜在风险也就不容质疑。  相似文献   

12.
每 到年末 ,各地信用社都会出现大量借新还旧贷款合同。借新还旧 ,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一是掩盖了信贷资产质量和盈亏的真实性 ,加大了上级主管和金融监管当局的难度。二是助长了基层信用社负责人和信贷人员片面依赖借新还旧消化不良贷款的风气。三是纵容了部分借款人的逃废债行为 ,恶化了信用社经营环境。我们认为 ,不宜提倡和推广借新还旧 ,但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建议采取以下规范措施 :第一 ,严格控制借新还旧的范围。原则上只对属于周转性贷款 ,借款人在借新还旧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 ,能按时支付贷款利息的…  相似文献   

13.
在银行贷款借新还旧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应当依法承认借新还旧行为的效力.在办理借新还旧过程中,要具体分析其保证、抵押等担保手续的合法性.借新还旧不是贷款的常态,银、企双方要努力减少直至消灭贷款的借新还旧.  相似文献   

14.
客观来讲,借新还旧只要做到“正确实施、有效利用、合理安排和巧妙借助”,对商业银行经营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换言之,它是现阶段真实体现贷款风险程度的重要方式,是逐步降低风险总量的重要工具,是降低贷款风险程度的积极手段,是稳定优良客户资源的有益实践。然而,借新还旧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在信贷管理质量差、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借新还旧过度及不规范的使用,对信贷管理和风险资产的处置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第一,滥用借新还旧会掩盖贷款的真实形态。近年来,一些基层行往往采用违规办理借新还旧的方式掩盖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使…  相似文献   

15.
借新还旧贷款的操作方式,有利于商业银行盘活不良贷款,弱化了即期贷款风险,但其对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沉淀并累积了信贷风险,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借新还旧"贷款的合法性已得到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确认。对贷款银行来讲,"借新还旧"贷款是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在于克服了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了债权债务关系,并有可能要求借  相似文献   

17.
王参 《中国金融》2007,(22):85-85
贷款隐性风险的表现一是借新还旧。主要是将已经显现风险的贷款,通过修饰"摇身一变"为正常贷款。这一做法主要集中在农村信用社年终决算之前。由于当年到期贷款收回率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利益,于是部分农村信  相似文献   

18.
从“铺底流动资金”贷款演化而来的“借新还旧”贷款,在我国计划经济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初期曾经是政策上允许、默认的一种融资行为,也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在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变革,试行贷款五级分类后,在1999年真实性检查时人民银行出台的有关政策仍有条件地认定部分“借新还旧贷款”为正常贷款。  相似文献   

19.
一、借新还旧贷款的成因分析从总体情况看,当前借新还旧贷款呈现了"三高三低"的特点:一是新规则实施以前发放的贷款借新还旧比例高、新规则实施后新放贷款比重低;二是二级分行权限内的比重偏高、报省分行审批的贷款比重低;三是资信条件不高的客户比重偏高、优良客户比重低。经过归纳借新还旧  相似文献   

20.
“借新还旧”是指企业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时以现金收回,银行又重新对原企业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行为。借新还旧作为一种特定的贷款用途,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运用。借新还旧贷款的积极作用在于克服贷款诉讼时效的法律限制,进一步明确贷款的债权债务关系(第一还款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