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基础教育"用研究者自己的生命投入,写出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版本,创造了我们时代思想与行动统一的典范。新基础教育研究启发我思考了四个问题:我们要创造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我们如何进行教育理论的创造,我们应该怎样为教育实践服务,我们自己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全面地、立体式地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学是什么这两个教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并以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从纵向的挖掘寻找了历史上各家教育理论的魂,又从横向的维度从五个层面确定了叶氏教育学的基因——"生命·实践"。叶澜老师及团队创造了中国教育学新的发展历史,这个力度在于它是理论上的"道"和实践上的"器"两者高度的统一,即"五个一":一套教育理论、一种研究方式、一批转型学校、一支研究队伍、一条改革之路。叶澜老师教育学指向的生命,体现了叶澜老师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半生生命用在了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之中,体现了崇高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3.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是叶澜老师及其团队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彰显了学术自信与率真的诗意。"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内立场"提醒我们教育学的研究谨防无立场、无自我立场的外因误导下,由教育学自身裂变而造成的"内裂危机"和由其他学科单向介入而引发的"外解危机"的双重挤压下丧失教育学科独特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明确了探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发展基因的意义,确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基因,探寻"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基因的独特路径,寻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基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生命·实践"教育学形成了具有学派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在"天、地、人"合一中构建了"生命·实践"的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就教学价值、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建,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6.
叶澜老师及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核心的关键词是"生命自觉"。人化而为人,聚人的生命气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教育的思想库,更新了教育领域的思维观念,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叶澜老师及其团队致力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躬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这将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历史上写下非常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回归突破,是叶澜教授开创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探索中国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之路的鲜明有力的表达,由此可见其中折射出之人格的境界、教育的本真、思想的厚重和精神的丰碑。品读《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词句炼达,思想深邃,展现学者的高贵品质、独到的分析框架、切中的逻辑推演和精彩的话语体系。对学派的延展之见和论说的期待,借以表达对"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美好祝愿。  相似文献   

8.
"生命·实践"教育学对参与其中的中小学校来说,提升了研究的自觉,提升了研究质量,也教会了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在理论的引领下,学校教学实践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也改变了教师的生活方式。参与新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研究对学校发展、师生发展的价值,研究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价值和师生精神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新的生命成长的教育,是教育学进入近现代以来一直不可或缺的紧迫任务。"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凸显了教育学的本质意义,它是关涉生命诗性成长的诗学,它把教育导向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美化、生命形式的变革,诗意的"生命·实践"教育学以点化生命的教育作为教育学建构的原点。但是,"生命·实践"学派依然面对着一些挑战,比如世界的物化、社会的消费化和人的机器化;教育的规训化、生命的平庸化,以及生命教育的普世化等。  相似文献   

10.
"生命·实践"教育学针对几个重大教育时弊,提出了"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突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启蒙;提出了"教"与"学"的融通;就实践而言,"生命·实践"教育学改变了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11.
叶澜教授是解放以后对教育学进行基因改造的第一人,是我国自觉主动建构教育学派的第一人,是扎根教育实践、系统推进学校变革的第一人。"生命·实践"教育学揭示了学校变革的基本特征,明确了学校变革的基本路径,确立了学校变革的研究传统,构建了学校变革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正>叶澜教授及其率领的团队创建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创新的杰出代表,这一教育学派的形成不仅标志着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成熟,而且还标志着中国教育研究者的价值与方法的时代转型。叶澜教授及其团队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既从理论上开始反思并建构"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  相似文献   

13.
叶澜老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将中国教育学的思想和理论提到了一个高度,为中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世界的教育学之林赢得了一份尊严。对于"教育学与其他作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之关系",首先,教育学应当是一门独立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应当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或者说有自己的学科之眼。其次,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不是由其他学科直接相加组成"团",而是需要教育学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中,作出与研究主题相关认识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与以往观点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则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渗透的、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4.
叶澜老师创立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和流派,是看得见的当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及其各分支学科的关系,有深刻体会和一定的理解。"生命·实践"教育学彰显了叶澜教授不懈追求真理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学术精神,深入学校和课堂实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践精神,30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教育理论联系教育实际的教育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生命·实践"教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论思想,可称之为"生命·实践"教学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本质观、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评价观和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生命·实践"教学论是当代中国教学论探索的第三个阶段,它呈现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生成性与理论体系的归纳性。从方法论上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叶澜之路":探究学术源流、创建理论学派、行走天地人间、独爱冬春夏草。  相似文献   

16.
叶澜老师"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为中国教育勾勒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就班级日常生活而论,班级集体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班级日常生活找到切入点,分为策划与综合创生、践行与动态生成、反思重建三个阶段,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班级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叶澜老师"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丛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的道德教育目标;以"经师与人师融通合一"的扎根式研究路径,促进了一个多边联动的"学术共同体"的诞生;立足基础学科:"全方位"引领德育发展;创建新的班级文化:致力于建立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前身为《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创刊。2005年,更名为《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3-2596,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5-1341/C。刊物辟有"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游牧文化研究""哲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研究"语言学研究"教育学研究"等栏目。  相似文献   

19.
叶澜教授以其精当的人生和学术智慧、炽热的情怀和胆识过人的学术勇气向诸多蔑视教育学科的"他者"甚至轻慢自己的教育学同行展开了不懈的抗争与努力,为当代中国教育学人争取必须的地位和尊严发出了令人振奋和鼓舞的呐喊,在思维断裂处寻找教育学的逻辑和教育学人的自信。"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准确理解和定位的基础上创立的当代中国教育学派,是汲取了人类教育智慧并融合当代中国社会和教育实际的教育思想精品。  相似文献   

20.
"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丛书的出版是学校领导、出版社、各界同仁和朋友们支持帮助以及各位作者齐心协力的结果。丛书的编写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包括专题研究、策划、写作和内部反思交流等阶段。今后,还将要在社会的教育责任和教育与个人人生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