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十年前,随着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部分纺织企业开始遭遇"用工难"。此后,逐渐向其他行业蔓延。到2008年,"用工难"演变为"用工荒"。一边是近4万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一边是每年新增6000多岗位的用工缺口,巨大的压力横亘在县劳动就业部门的面前。直到最近这三年,在奉新县工业园区,喊"用工难"的企业越来越少,到2012年底,这样的呼声几乎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劳动力投入视角探讨了物流业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业发展已经基本跨越依靠劳动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区域非均衡矛盾,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发展方式存在差异,并且东部在劳动效率提升和劳动力地区配置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中国物流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产业转移现象,但仅从东部转移到中部地区,且劳动效率重心的空间变化是物流业发展重心演变的主要原因。缩小区域劳动效率差距是转变物流业非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进一步加强对中部地区行业(企业)内劳动力再培训教育,实现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有效匹配,才能发挥对劳动效率提高的推动作用;并且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教育水平,强化人力资本,推动劳动工资处于合理区间才能有效提升劳动效率。对外开放水平对劳动效率提升产生了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强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企业招工、用工困难的现状,深入调查企业"用工荒"形成的原因,从政策、企业和劳动者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企业"招工难"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建议措施。要解决现今劳动力市场供需错位的问题,强化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结构和深化教育改革都是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内陆地区园区建设步入快车道,优化企业用工软环境势在必行。本文以居于湖北中部地区的潜江市为例,从影响优化园区企业用工软环境的几个关系和因素入手,通过剖析潜江大园区建设中企业用工软环境的现状特征,提出了打造内陆地区园区企业一流的用工软环境的五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与服务业有关的工作岗位在社会就业岗位中所占比重持续扩大,酒店用工需求随之持续增加,我国酒店出现了"招人难、培训难、留人难"的用工困境。与之相对的是,大量适龄劳动力就业形势益发艰难。本文分析了"酒店用工荒"与"就业难"这一矛盾产生的多方面原因,针对影响酒店用工需求的劳动力供给变化、人们务工观念变化、酒店竞争加剧等问题,从规范酒店用工招聘、提高员工待遇、调整酒店人才结构、转变用工观念、校企合作无缝对接、挖掘人才潜力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酒店业人才供求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朱冬军 《中国就业》2012,(12):26-27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现有110.3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78.46万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7.25万人。该县针对本地劳动力存量资源逐渐减少、企业用工需求日益扩大的新形势,坚持"挤、培、稳、扶"四字诀工作法,积极创新农民就业创业机制,全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创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前三个季度,该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5.22万人,其中农民创业4.37万人。阜宁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和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相似文献   

7.
为了清晰地把握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劳动力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究中部人口省份劳动力供求关系状况及企业"招工难"背后的真实原因,本文立足山西省临汾市的调研,分析了临汾市企业劳动用工的总体状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企业用工现状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浩 《现代企业》2000,(2):49-50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20多年高速发展的同时,东西部差距明显扩大了。1981—1989年,中西部GDP增长率相当于同期东部地区的92%,而90年代,中部和西部分别只有东部的63%和50%,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及南方沿海经济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西北经济区的3.2倍和2.3倍。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西部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加快,中国将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二是国家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中心向中西部转移的重大决策。本文试图通过对西部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分析来探讨西部…  相似文献   

9.
2009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形势好转的趋势日渐明朗,部分企业用工需求大幅提升.由于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导致许多企业都难以找到劳动力,最终形成了众所关注的"用工荒".  相似文献   

10.
张华强 《人力资源》2012,(11):13-15
与每年用工荒往往在春节过后出现不同,今年的中秋国庆长假后,部分企业用工就紧张到"一人难求"的地步。根据媒体对郑州、淄博等地关于企业用工方面的报道,中秋国庆请假回家的员工挡不住,甚至很多员工"一去不复返"。与其说这是季节性用工荒周期的缩短,不如说出现了一种短工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由于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供给成本不断提高,沿海地区企业开始向中部地区持续转移,以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与问卷调研,对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行为路径与及其对承接环境的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现阶段转移企业以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及家族企业为主;转移方式由投资新建项目和部分生产环节转移逐渐向整体搬迁演变;企业转移的主要原因包括获取自然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接近目标市场和企业家故乡情结;转移企业对承接地主导资源优势的认同较为分散,其中对承接地劳动力资源优势较为认可。  相似文献   

12.
<正>《劳动合同法》在着力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规定了较为灵活的用工形式,为企业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护身符"。"护身符"一:"限期完成任务"用工案例:南方某大型农场有5000亩甘蔗需要在两个月内迅速收割,但农场劳动力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0—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实证研究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结果表明:(1)从总体上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显著为正,即它加剧了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2)从分地区来看,转移支付显著降低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而东部和中部地区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则显著为正。(3)将转移支付划分为一般性、专项和返还性三类,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别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发现,一般性转移支付显著降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返还性收入则扩大了经济发展差距,专项转移支付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4)从不同类别的不平衡指数来看,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显著提高了中部地区的组内发展不平衡程度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组间发展不平衡程度,缩小了西部地区中心、外围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煤矿用工形式由过去的全民固定工转变为全民合同制工、劳务派遣工等多种用工方式并存的格局。由于多种原因,煤矿劳务派遣工流失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出现"用工荒",对企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如何减少劳务派遣工流失,已经成为煤矿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新安煤业实际,分析了劳务派遣工产生流失问题的原因,重点论述了控制劳务派遣工流失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天下     
<正>未来10年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信部:纺织业重组箭在弦上7月2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为纺织产业转移重组定下框架。发文明确,将利用财政和信贷资金支持东部纺织企业与中西部、东北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项目,引导纺织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速产业升级步伐。按指导意见,东部地区定位发挥人才、市场和信息优势的纺织服装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地区则定位利用劳动力、原料、能源等优势的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16.
春节刚过,从东南沿海向中西内陆,"民工荒"呈蔓延之势,"用工警报"越拉越响:一边是堆积的订单让不少企业提前到初八初九开工,另一边却是人员短缺使得企业开工不足。"用工荒"是经济回暖的表象,还是经济转型的必然?如何破解"用工荒"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正>2012年春,我省各地中小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各行各业员工短缺的新闻报道不断。日前,笔者走访我省的几个城市和部分农村,发现各类招聘广告满街飞,店面招工、招聘牌子随处可见,即使是劳动力输出地(农村)的民营企业也出现"招工难"现象。调查表明,我省2012年初春依然"用工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省级层面投入产出表测算得到的制造业服务化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合并,得到2000—2013年省份-行业层面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探讨制造业服务化对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会显著提升本区域的制造业就业规模,但对于空间关联区域的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虹吸效应”,即降低空间关联区域的就业规模。机制分析发现,制造业服务化主要通过产品创新和市场规模两条渠道来影响制造业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东部地区以及非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对就业规模的扩大作用与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并存;对于中部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只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带来的就业效应尚未显现。拓展性分析发现,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业的不断开放,均能显著增强制造业服务化对本区域就业带来的提升效应,同时弱化对空间关联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  相似文献   

19.
虞慧珍 《价值工程》2012,31(28):152-153
每年春节前后,企业的员工大量离职,已成为了常态。而近几年沿海地区"用工荒"的大面积爆发,很多企业陷入了严重失血而又无法补血的境地,无疑给企业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带来极大的挑战。本文针对企业面临的这一难题,分析"用工荒"成因,进行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了留住用工人员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 深化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企业劳动力资源,搞活企业用工机制和内部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是增强大中型企业活力、提高其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笔者就此谈几点看法.第一,落实和扩大工业企业用人用工的自主权,健全和完善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在传统的以固定工为主体的的企业用工制度约束下,企业绝大多数劳动者一旦就业安置于某个企业,岗位或工种就终身固定下来,这就造成了有的企业、工种技术工人短缺,有的企业、工种技术工人过剩、浪费,使一些劳动者想去的企业、工种进不去,不想去的企业、工种又必须去,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工业企业劳动力既缺又多,造成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有人有事不会干或不愿干.为了改变工业企业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