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模式,但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具有什么竞争优势?其竞争机理内在逻辑是什么?按照此分析思路,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机理模型,中小企业集群企业在内部竞争压力的驱动下,通过创新传导机制,进行产品市场拓展,在政府及相关机构竞争规则导入干预下,开展良性竞争,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在品牌、成本、博弈、聚资、研发五个方面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2.
中小企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推动力正日益体现,中小企业群立足于传统的中低档产品生产,以集群优势,在国内市场上赢得强劲的竞争力。本文主要在分析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研究了入世后永康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车明霞 《特区经济》2008,(6):271-272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以长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对象,较系统地概括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为组织优势、资源获取优势、市场效率优势、创新创业优势和市场扩张优势,通过对长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对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和长虹电子信息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依靠一定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是集群发展的长久动力。如何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是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提出内蒙古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资源配置的优化、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及特征出发,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生增长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成为区域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处在不断成长和完善的时期,尚存在"重聚集、轻联合"、集群企业间信任关系不稳定、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协同论的角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机理和协同创新的竞争优势,对于探究产业集群内在发展规律,建立有效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付达院 《特区经济》2008,(6):256-257
本文首先简述企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研究的起源,提出竞争资本是城市竞争力的源泉,而企业集群及由此形成的企业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物质实体的观点;然后在英国IainDeas的城市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企业集群和城市竞争力两个关键因素,构建了企业集群、竞争资本与城市竞争力的互动模型,并就深化城市竞争资本的角度设想大力发展企业集群提升我国中小城市竞争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传岩 《特区经济》2006,(12):328-329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中重要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表现出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分析和概括。本文先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本文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资源集聚优势、资本利用效率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学习创新优势、范围经济优势、外部经济优势和区位品牌优势。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获得比较竞争优势的极有价值的途径之一。集群内企业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和竞争,对于集群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盲目竞争、竞争过度都会使集群效率下降.从而妨害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合作竞争”理念,使合作博弈得以在集群内形成并强化。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集群发展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业集群的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溯恺 《特区经济》2008,(10):294-295
本文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归为一个网络平台及文化层、技术层和市场层等三个层面,以此寻求产业集群为企业竞争优势创造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平台的搭建、企业文化的培育、技术创新的推进和市场优势的获取四个纬度提出产业集群视角下企业竞争优势提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方政府科技投入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政府科技投入是科技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科技投入和促进科技投入多元化和社会化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政府科技投入能力。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利用外资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成为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地区。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明显的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的趋势。珠三角利用外资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长三角崛起与珠三角构成竞争态势;另一方面,珠三角自身“民工荒”和劳工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日趋严峻。珠三角唯有鼓励自主创新,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13.
孙业亮  王明友 《改革与战略》2010,26(10):151-15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性,沿海先后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圈。在这些区域的发展中相继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产业结构同质、城市服务业支撑薄弱、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文章以产业集群理论指导,在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服务下,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实行专业化分工,发挥高起点的后发优势,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卡夫丁峡谷"现象,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然后指出城市群空间层级对城市存在重大影响;接着引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从城市地理空间、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及城市开放度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城市群的空间层级结构,并应用该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层级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供给侧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影响力愈加明显,现代通信业,制造业,服务业,军工业等诸多产业正受到信息化的广泛渗透。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强省,江苏省正利用其区位优势及战略地位,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在分析江苏整体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试图分析找出造成各城市之间信息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为提高其信息化水平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该向深圳学习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发布以来,珠三角地区发展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基于深圳整体较高的发展位势,及其与珠三角其它城市的地理临近、经济联系密切、社会交往频繁和文化同源等特点,深圳可以而且能够为珠三角兄弟城市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文章从五个方面对深圳发展经验进行概括,分别是:①改革创新;②多元化策略;③高端集聚;④文化导向;⑤决策英明,对珠三角其它城市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是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准确评价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与优化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生态位模型,构建了城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了江苏省13个城市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并对城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城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值和综合评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城市聚类现象非常明显。苏州与南京为第一类城市,生态位值和综合评价值最高,有显著的综合竞争优势;第二类城市显现出“势”因子较强的牵引作用,尤其是在教育科技方面优势明显;第三类城市在经济发展指数、交通运输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城市竞争力较弱。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赵祥 《南方经济》2016,35(10):109-120
作者利用动态空间偏离/份额模型对珠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发现:在2001-2013年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经济互动显著增强,但其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珠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都形成了正向的产业结构效应,除了广州和深圳以外,各市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第一、第三产业的劣势。珠三角城市群内多数城市未形成空间竞争力净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尚不能充分利用其他城市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城市群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有待深化。基于上述发现的政策建议是推进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构建错位发展、高效互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9.
马澜  熊季霞 《特区经济》2011,(12):50-51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是江苏"十二五"发展的重要目标。江苏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大省,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阻碍其高端化进程。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化应走人才集聚、资金支持、政策扶植、主体壮大、科技自主之路。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承接的联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长江流域经济带担当起拉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双重重任。“长三角”经济圈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契机和可能。长江上游经济带应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优势,主动吸引“长三角”地区产业向长江上游经济带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