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险创新与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文峰 《现代财经》2004,24(5):14-17
本文首先对保险创新与中方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论述,然后介绍了国外保险业保险创新的新发展,最后提出了提升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保险营销员管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清洁 《经济师》2009,(7):201-202
营销员的管理是保险公司经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对保险公司加强保险营销员管理的必要性和保险营销员在代理业务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等分析,提出-了保险公司对营销员管理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经营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滔 《财经科学》2003,(3):26-30
本通过对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作用、需求、经营环境和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可采取的经营和发展战略,归纳出了中资保险公司可以采取的具体经营模式另进行了评价,这些分析、评价和关于经营发展战略的具体建议对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保险公司的管理具有风险的集中性、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经营的广泛社会性和成本的后发性等特点。因此,保险公司管理创新的重点应是建立健全与公司目标高度一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本文就我国保险公司管理方式转变及创新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不断改进业务流程,持续提高保险公司标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王宇航  王斌 《经济论坛》2003,(15):80-8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由于历史原因,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资料显示,我国上述两项指标世界排名分别为61位和73位,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很不相称。入世后,外资保险业将用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与中资保险公司竞争,而中资保险公司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采取数量扩张型战略。伴随着入世后外资保险公司的进入,数量扩张型战略已经不适应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实施战略转移。一、保险业实施数量扩…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保险服务贸易市场将更加开放,具有雄厚的资本优势、丰富的经验优势、先进的技术优势以及管理优势的境外保险公司将快速涌入,一场保险大战即将打响。保险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国内保险公司欲扩充业务、参与高水平竞争,首要的是高素质的保险人才。中国保监会主席马永伟曾警告说,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将给中国保险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笔者认为,保险专业人才的缺乏将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保险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相对落…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内保险市场开放的步伐加快,保险基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资金进行合理运用的要求也将与日俱增。近年来,保险基金的运营水平已经成为影响各国保险公司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保险业需要更新投资理念,提高保险基金的运营水平,加快投资业务市场化的步伐,逐步实现保险公司利润来源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中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仍占主导地位,但资金运用收益率较低,竞争压力增大。截至2004年9月,中国保险业总资产过万亿大关,达到11308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10162亿元,已开业的保险公司和正在筹建的公司已超过80家,已开始营业的外资(包括合资企业)保险公司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已达1000多家。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9.
2005年,对于中国保险业来说,将是—个充满着挑战的年份。2005年.也将是中国保险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05年,是中国保险业加入WTO以来的一个临界点。经历三年的开放,中国保险业将最终兑现全部承诺。2005年,中国保险业将开始进人深度开放的后过渡期。2005年.也是众多外资保险商翘首期待的时刻。中国健康险,团体险,养老险(年金险)服务将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外资经营地域的限制也将被取消。一直以来被中资保险人视为“狼群”的洋保险已如期而至。这将意味着,外资保险公司将首次拥有和中资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同台竞技的入场券。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保险业将开始与“狼”共舞……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保险业服务创新现状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0家在浙保险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从创新的目标与战略、创新的类型、创新的机制等方面对其服务创新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大型保险公司更加注重强化管理基础,并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中小型国有控股保险公司继续加快网点建设步伐,实现超常规发展;外资保险公司则充分利用其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局部地区或领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二,各保险公司在深化传统渠道的同时,不断加大了创新渠道的力度。第三,在未摆脱价格竞争的同时,我国保险业的市场竞争逐步向产品、服务、管理、品牌、技术等全方位延伸。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是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走过了一条通过试点逐渐扩大对外开放度和开放区域的循序渐进之路。目前我国的保险开放区域已从上海、广州扩大到深圳、重庆、大连、天津等地。中国保险市场上的外资保险公司共有20余家。此外,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的代表处也有200多个,其中100多家提出申请等候进入中国市场。在华设立的外资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  相似文献   

12.
政府对保险公司的财政补贴对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建立信息激励模型,分析了不同的信息环境下政府对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的最优财政补贴规模。研究表明,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为减少政府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道德风险",政府应引入其他易观测变量,并将其与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业绩共同作为财政补贴的依据,从而以更加稳定、有效的补贴规模最大限度地激励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13.
罗敏  丁磊 《当代经济》2004,(9):64-65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带,地震风险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地震保险是分散地震巨灾风险的最有效的方式.似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保险公司郜不愿承保地震风险、随着地震保险理论研究的逐步成熟,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展了该项业务,面对我国巨大的地震保险市场和外资保险公司带来的巨大压力.中资保险公司开展地震保险业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1.外国保险机构的陆续进入将打破我国保险市场的现有格局,使竞争的程度加剧。加入WTO 以来,随着外资保险公司陆续涌入中国,保险市场的主体已大大增加。保险业出现了有独资、外资、 合资、股份制等各种组织形式,中国保险市场丰体的竞争更具国际性和挑战性。当前,在华外资保险 公司数量已超过中资保险公司,据有关资料反映,全球大约有300多家保险公司制定了开发中国保险 市场计划。外资保险公司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下,经营过程市场化,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将不受行政 干预,而且,许多公司的经营历史都在百年以上,资产规模…  相似文献   

15.
李毅文 《发展研究》2000,(12):42-43
一、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1、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将导致大量的中资保险公司的人才流失。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后,每个公司不可能从国外跟随一大批专业人员来。他们必然是就地取材,利用他们先进的机制、管理方式、优厚的待遇在中国保险市场上挑选一大批具有较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速银保合作是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承诺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国外资金雄厚、功能齐全、产品繁多的保险公司与银行获准进入中国市场势必会大大影响中资保险公司与银行的竞争。因此在我国加速银保合作,抢占市场份额是当务之急。 I.银行保险合作可以有力地促进保险业的发展。(1)银行保险业务有利于节约保险经营成本,提高保险供给能力,保险代理中兼业代理的  相似文献   

17.
孙建国  郑铁明 《大陆桥视野》2011,(22):108-108,110
面对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建设有利于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文化是中资保险公司发展的关键所在。保险公司应以文化促进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系统、全面地平衡好改革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保险公司做为金融行业要加强内控管理,这是企业和行业经营的要求。保险公司通过销售保险产品获取了大量的资金流,通过一定比例的再投资获取收益。保险公司的经营过程实质上是以保险保障为工具来进行融资,通过资金的再次投放获取收益的过程。按大众法则获取静态收益已不是保险公司的经营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固定资产是保险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公司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标志。本文就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在保险公司管理中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管理措施,对保险公司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运用SWOT战略分析法,剖析了当前中资保险公司面临的外部机遇、威胁和自身内部的优劣势,从而为中资保险公司制定和评价各种被选战略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