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不力、内部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失控,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中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企业职工的利益.我国应通过完善监事会制度、独立董事制度,改革法定代表人制度、推行经营者聘任制度、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等来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2.
财政内部监督具有主体特定性、监督对象广泛性、监督方式是围绕财政资金收支运动的资金信息流进行监督等特征。目前财政监督制度存在着监督目的模糊不清、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监督基础制度薄弱、监督执法机制不完善、监督体系中各监督主体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等主要问题。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监督相互协调和相互制衡的财政运行机制、体现财政管理特色的资金流转控制机制、强化跟踪预警和问责的财政安全保障机制以及权责一致、协调运行、体现效能的监督工作机制。财政内部监督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建立以资金流控制为主的内部监督和以分权制衡控制为特征的内部监督两种模式,实现财政相关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建立与专职监督机构的良好协作机制,重视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公司法》修改之际,针对我国公司内部监督现状和美、德两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形成的启示,展开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模式选择的思考。得出我国现阶段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仍应实行一元化监事会制度,应在公司立法中尽快完善监事会制度,并在实践中保障监事会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要分析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中委托代理问题的对策:认为在平等与效率兼顾下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同时构建约束产权代表与代理行为的双向制衡机制,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解决我国国有企业中委托代理矛盾的几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是造成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需要从明确激励约束主体、建立内部制衡机制、改革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强化法律约束、完善报酬激励约束机制、控制隐性收入、强化外部监督机制、解除经营者后顾之忧等方面建立并完善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核心内容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分立和制衡。在实际运行操作中,人们往往强调股东会的所有权和董事会的经营权,而对两者权利行使的内部监督机构——监事会未给予足够重视。在我国,由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立法规定的不完善,导致监事会职能弱化,几乎形同虚设。本文通过对典型治理模式中监事会制度的介绍及对我国监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参考日本、德国等国的经验,对重塑我国股份公司监事会制度提出几点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独立董事制度为英美国家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月19日发出在上市公司中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通知后,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实行的背景及我国公司法现有监事会制度的缺陷,以期在我国公司法修订之际,建立起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相互协调的完善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深刻的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决定了我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取向的市场化路径。笔认为,在入世之后我国国有企业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从政府的角度来完善制度供给主体和从企业的角度促进制度需求主体的发育,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辅助性措施,是我们在国有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现有的监督机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致使其监督管理混乱无序,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故此,应考虑借鉴英美公司法的独立董事(Outside Directors)制度以及大陆法系国家的监事制度,明确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责,从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控股公司的组建已成为世界金融业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权过于集中,制衡机制不健全,业绩评估、激励机制不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为此,应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完善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制度,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内部控制,以有效地完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1.
独立董事制度为英美国家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月19日发出在上市公司中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的通知后,使独立董事制度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实行的背景及我国公司法现有监事会制度的缺陷,以期在我国公司法修订之际,建立起独立董事与监事会相互协调的完善的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现行《商标法》时限制度的最大缺陷就是对商标行政主管机关的时间约束严重缺位,这既与WTO规则要求不适应,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大量弊端。为此,应从社会监督、机关内部监督与制约和司法审查制度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商标注册时间制度。  相似文献   

13.
独立董事制度正在我国实施,但作用还有限,制度也不尽完善。要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智囊、制衡、监督作用,就必须发展和完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必须解决独立董事制度实施中的法律制度、公司治理、人才培养与队伍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企业内部监督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制度也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离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为提高我国国有企业竞争能力,国家应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国有企业公平竞争能力、改善竞争环境,提高国有企业规模和专业效应,提高国有企业生产技术,克服政企不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不力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现有的监督机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致使其监督管理混乱无序 ,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故此 ,应考虑借鉴英美公司法的独立董事 (OutsideDirectors)制度以及大陆法系国家的监事制度 ,明确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责 ,从而完善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 ,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家财政部、审计署、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联合发布了有着"中国萨班斯法案"之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有利于加强和规范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控制和风险防范水平。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实质是对经济业务流程关键点的控制。通过不同的人员进行权力分解与制衡,以达到防范、控制国有资产损失风险之目的。除必须在国家法规框架之内完善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需按照出资人规定,考虑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同时兼顾企业员工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美的独立董事制度在法制环境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独立董事职能的发挥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将与监事会的职权发生重叠,所以我国不应盲目引进独立董事制度;要完善对董事会的监督。关键是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强化和完善监事会的职权并赋予中小股东必要的制衡手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公司治理结构是要求公司建立一套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之间的内部制衡机制。《公司法》确立的这种公司治理结构在催生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在运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引入独立董事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国有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资本市场的特殊功能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还难以满足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