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国家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项,具备较高的评价功能。高校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主要授奖对象,其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数量来表征。根据各奖项的权重值、计算公式和数据处理规则,以2000—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项的获奖项目数为基础,可以测算出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及其排名。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在国家的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韩国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诸初尚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1999,(8):34-37
韩国政府自60年代以来,一直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增长。经过这次经济危机震动,在建设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又采取了新举措。60年代,靠引进国外技术开始了工业化进程;70-80年代,在科技立国方针指导下,推行以引进为主、自主开发为辅的科技政策,完成了产业结构由轻纺工业向重、化学工业的过渡;90年代,实施引进与自主开发并重科技政策,试图用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国家和民间R&D投入逐年大幅增加,到1996年在GDP中所占比重高达2.79%。经多年发展,韩国初步建成了以企业为开发… 相似文献
3.
区域科技创新波动性与周期性的界定和测度是创新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对于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基于静态层面,而区域科技创新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过程。基于熊彼特的创新周期理论,区域科技创新波动性与周期性的内涵界定,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波动与周期测度的工具和模型,运用统计改革后的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季度数据对区域科技创新短期的波动性与周期性及其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测度。结果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波动具有周期性,不同阶段的创新波动与周期特征完全不同,政府应根据区域科技创新波动规律与周期性规律,采取更具时效性的科技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把握我国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本文构建了一套全面、客观、简洁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有效分析。主要参考来自中国统计数据库和SourceOECD的数据,将1991—2007年中国的创新能力发展情况与日、美以及全体OECD成员国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据此构建了拟合方程,对中、美、日三国的未来创新能力进行了科学预测与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创新投入已稳步提升,但创新过程中管理薄弱,从而导致创新效率不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过程管理能力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6.
区域科技创新是地区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如何测度区域科技创新效率,衡量区域竞争力,对实现区域发展目标具有重要作用,而测度指标构建则是效率测度的基石。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中“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编码—饱和度检验”的方法流程系统梳理了一套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框架,在个性的指标研究中寻找共性的指标因素。基于区域科技创新分析框架,本研究提炼出一套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测度关键因素,并以此构建了一个跨学科视角下融合多理论的创新效率测度指标体系,为创新效率测度研究提供了指标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基于此,构建了科技人才子系统有序度模型、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复合系统协同度测度模型。对2006-2016年我国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和相邻基期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同基期协同度显著上升,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相邻基期协同度处于稳定的低度协同演变状态,科技人才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协同度增长幅度在协同作用中更加趋于一致,两个子系统趋于良好的互相促进过程中。最后,提出了促进该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_项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系统性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其创新活动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面性,决定了重大专项必须针对不同的创新活动建立与之适应的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详细梳理技术创新和创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和演变,将技术创新分为3类: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个人/单个团队的创新活动、多个团队协作的创新活动和全行业/领域/社会参与的创新活动;独立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对典型的创新管理模式,即,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和协同创新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创新活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协同创新体系,其创新体系的协同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技术、组织管理和重大专项与外部环境。期望所做研究对国家重大专项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冠华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3,(6):4-7
党的十六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集中全党智慧、创新成果丰硕的大会。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领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这13年,也是我国创新理论不断发展、科技体制深刻变革、科技成就硕果累累的13年。这一关键的发展阶段,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坚持以经济建… 相似文献
10.
马缨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6,(5):32-34
1.土耳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架构
土耳其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了一般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所有必要组成部分,其相应的政策措施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相关领域.这为土耳其制定和执行创新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具体而言,土耳其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5个部分的机构和部门组成: 相似文献
11.
12.
马驰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9,2(4):19-22
为什么有的国家取得了技术创新、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功,而另外一些国家却遭遇到种种困难?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便是为了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本文从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它的政策功能以及国家间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作为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15.
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了全国18个重点城市技术创新的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纯规模效率,进而辨析其达到DEA有效的改进方向。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提升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分4个阶段概括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到奥巴马政府的科技政策历史沿革,指出其\"一次转折、两次回归\"的特征;总结了技术创新由\"线性模式\"向\"平面模式\"的演变,并提出了\"技术创新立体网络模式\"的概念。通过对两者的融合,简析了其相互影响的协同演进过程,以期能对我国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科学化制定和进一步研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探讨技术创新主体构成、主体不同研究性质及对应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三大技术创新主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梳理。基于中国198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成效较好,其次是高校,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企业和高校小得多。结合中国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产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为不同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实现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非常重视对现代科技的统计与分析,其评价结果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科技部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国家经济与科技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为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必要对现行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修订,增强其宏观决策参考的科学性。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和研究现状,深入剖析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在理论研究、指标设计、评价方法、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评价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