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全球首家网络借贷平台是2005在英国成立的zopa,后来逐渐被各个国家所认可和接受。中国第一家P2P小额无担保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于2007年8月在上海成立,随后大规模兴起,如宜信、人人贷、红岭创投等。网络借贷的兴起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其相对于商业银行的优势以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以此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5年,世界范围内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Zopa在英国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P2P网络借贷模式赢得了金融市场的广泛认可。本文通过对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市场需求分析以及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发现虽然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行存在金融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但是整体来讲,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外快速兴起,P2P借贷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本文从P2P网络借贷的模式出发,分析P2P网络借贷风险,并结合国外P2P发展及监管模式,对我国如何加强P2P网络借贷监管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P2P网络借贷,是指帮助投资者与借款人实现直接借贷行为的中介服务行业。发展P2P网络借贷对缓解我国小微企业及个人融资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2007年“拍拍贷”网贷平台成立以来,我国网络借贷平台数量日益增长,对小额贷款领域贡献明显,但同时由于监管的缺位,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不规范操作引发的风险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隐患。通过对我国现阶段P2P网贷平台运行模式、发展规模等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发现网贷平台发展良莠不齐,存在借款利率过高和监管不力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快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加强监管、完善平台信息公布和加强平台内外部合作等规范P2P网络借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简要分析P2P网络借贷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战略意义,对大型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进行了SWOT分析,并从机构设置、经营模式、客户筛选、贷款定价、服务收费、风险控制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实施建议,对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进经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法 《时代金融》2015,(8):36-37
P2P网络借贷作为一种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为有借款需求的融资人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而且为有投资需求的投资人提供民主化的投资途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金利用效率。自2007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成立以来,P2P网络借贷行业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然而,在借贷关系中却存在来自借贷平台、投资人、融资人等多方面的风险。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尚未成熟的P2P网络借贷行业稳健发展,深入剖析P2P网络借贷中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依托于网络而形成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性质上属于小额民间借贷,其方式灵活、手续简便,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我国P2P网络借贷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行业自律性较差等障碍。作为一项金融创新,P2P网络借贷在发展初期遇到一些问题难以避免,在对其进行规范的同时,应给予其一定的发展空间。对商业银行而言,既要按照银监会要求,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系统的转移,亦应关注其中的业务机会,积极开展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监管服务。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由于多方面原因,平台跑路事件时有发生。如何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构建投资者保护机制,确保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各方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一种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由于其方便、快捷、灵活,近几年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和风险,如平台性质不清、监管缺位、涉嫌非法集资、资金安全缺乏保障等,严重影响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规范和引导,本文在对网络借贷性质和P2P网络借贷平台合法性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等,提出一系列监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的问题较多,带来了较为恶劣的经济影响。文章先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特点,然后从我国有代表性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入手,分析其风险,如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借款人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最后基于P2P借贷平台的角度提出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P2P网络借贷基于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信贷模式,专注于小微金融服务,其蓬勃发展,逐渐侵蚀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商业银行顺应潮流,陆续推出了各自的P2P网络借贷业务.本文对银行系P2P网络借贷在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两方面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和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出一些具体的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P2P网络借贷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后,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地发展.P2P网络借贷网站作为一种新兴的民间中介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存在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P2P网络借贷市场的兴起和融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全面普及,P2P网络借贷在国内快速发展。然而,随着P2P行业的高速发展,各类风险与问题频出。本文通过分析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管理中的常见风险,对比不同借贷平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分析各平台的运营特点,提出优化网络借贷平台运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借贷双方均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借贷的认证、记账、清算和交割等流程。本文分析了P2P网络借贷的发展模式、主要客户对象与积极意义,从客户权益保护的角度入手,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完善、技术手段的应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金融业与互联网技术对接过程催生了网络借贷平台融资(P2P,peer to peer lending),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在此就对P2P网络借贷的起源特点、国内的发展现状、相关的风险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做一番分析,希望能为P2P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李梦 《财会学习》2020,(1):180-18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而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压倒式增长的发展现状。然而涉嫌诈骗、跑路、提款难等问题平台的频频曝光也反映出P2P网络借贷模式的不足之处与发展空间。本文就我国P2P发展进行分析,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与发展现状,揭示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和得以发展的原因以及问题平台频出现象发生的原因,并对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稳健、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2013年以来,P2P网络借贷平台倒闭趋势持续蔓延。本文基于中国111个问题P2P网络借贷平台数据,探讨这些平台的地域分布、注册资本和生存时间等方面的特征,并对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平台经营经验、地区行业竞争程度对问题平台生存时间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平台注册资本对问题平台生存时间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系统功能域角度,分析了引起P2P网络借贷平台借贷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设计了一种基于结构方程的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对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检验了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对于P2P网络平台借贷风险管控的决策制定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一种,为解决个人及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方便。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和个人及中小企业对贷款需求的不断增加,P2P网络借贷平台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仍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因此,作为一种新兴业务,为了P2P网络借贷平台平稳发展,保证金融行业的安全健康运行,必须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民间借贷日趋活跃,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方兴未艾。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羊群行为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影响P2P网络借贷平台后续投标的所有变量划分为4个维度,包括标的特征、信用特征、个人特征和往期借款,从这四个维度中选取了17个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然后基于“拍拍贷”的1642条不同借款者的当前借款项目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当前投标次数对获得后续投标可能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前投标次数能够对获得后续投标的可能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证明P2P网络借贷平台存在羊群行为。因此,需要从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入手,降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息不对称性,避免羊群行为的盲目性给网络借贷平台资金安全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