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多年来,莱钢炼钢厂党委创新性地提出了“心灵政工”的概念,并经过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心灵政工”建设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是首创.什么是“心灵政工”“心灵政工”就是吸收借鉴心理学等科学的方法做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解决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专业化的问题.“心灵政工”的目标是知人、育人、用人、安人.“心灵政工”的理念是一切从“心”开始.  相似文献   

2.
史载: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可谓匠心独运。他曾说过“吾之安民治国不及萧何,运筹帷握不及韩信,谋略智计不及张良,然吾唯能知之善用之”。确实如此,刘邦凭借他的“知之善用”统领汉军,逐鹿中原,最终战胜了勇冠天下的楚霸王项羽而成霸业。 刘邦“知人善用”的故事,虽然已逾两千年了,然其“知人善用”的才能,却值得当今领导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最近不是很想看书,就忙里偷闲地听了本有声书,由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所讲解的《中国式管理》,很受启发。他认为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历程。起点是修己,而终点则是安人。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安人的诉求为己安人也安。  相似文献   

4.
摭谈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修己安人”、“中庸之道”等方面。本文旨从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关系出发,探寻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得出基于儒家文化的现代管理方法,以期为管理实践做出理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一方面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科学管理模式,另一方面融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管理思想的“结合”,然后内化于自身,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系统。这是善于学习的海尔,为自己找到的发展“高架桥”。海尔提出的“有生于无”的文化管理,“赛马不相马”的人才管理,“先谋势后谋利”的战略管理,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OEC”(全面的每人每事的日清日高)的精细化管理,“SBU”(人人是直接对市场负责的老板)的市场链管理,则是对东西方现代管理模式的吸纳与升华。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公司经营、品牌塑造及其市场竞争的永恒话题。创新没有固定模式,如果非要总结出一条创新的定理或定式的话,那么这种不断追求创造顾客新体验就是不变之法。即“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进贤远奸而已矣;无定法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间,因乎时而不可执也。”(《读通鉴论·汉光武》清,王夫之)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的灵魂,是推动其繁荣发展的不懈动力。中国文化能延续至今,靠的不仅仅是其一脉相承的言传身教,还包括其道德精髓的不断实践。这种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促使着整个民族群体的文化自律。而中国传统文化中“修己安人”的思想,正是这种文化的实践。本文主要就“修己以安人”思想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知人善任是领导用人的核心。这里,“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一个人。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相似文献   

9.
知人善任是企业用人的核心。这里,“知人”不仅要知人之长,而且要知人之短。办有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人,才能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准确地使用一个人。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  相似文献   

10.
曾仕强教授认为:"中国一直在变,但中国人也永远没有变"。变,是指物质部分:衣、食、住、行、娱乐等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不变是精神方面:如华侨永远不忘本等。中国人善于参与,不参与就没有面子。因此,我们要把这种自主精神利用在管理上。即:成功带给我快乐,失败会使我难过。这样,就会变为一个整体感,荣辱与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安人”,这是中国式管理最大的特色。“安”包括的范围相当广,也是我们做一切决定的标准,归纳起来就是企业的安人之道。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适当的关怀;(2)真诚的服务;(3)合理的待遇;(4)安定的保障;(5)适当的工作;(6)相当的尊重;(7)合适的升迁。  相似文献   

11.
沙叶 《企业研究》1996,(10):26-28
4、知人善任 企业实际就是人。企业家必须讲究用人之道。综合一些优秀企业家成功的做法: (1)善于知人。 善任的前提是知人,而知人最难。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说明人才是存在的,问题是如何发现人才,或者发现其长处。韩愈在一篇杂说的散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是说发现人才难。所以要得到人才必须在发现人才及知人上下功夫。其一是调查研究,特别是在班子上讨论时意见分歧,更应该责成组织人事部门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彻底弄清情况再决策;其二是  相似文献   

12.
邹靖 《现代企业》2004,(10):46-46,45
“持续改进”这一新兴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目前在国内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和应用,但在国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深入地研究它,特别是哈佛大学的青年学者Cooper和Kaplan对“持续改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完善。事实上,“持续改进”与JIT(just—in—time)、企业再造(businessreengineer)和目标成本管理等管理思想类  相似文献   

13.
徐建中 《河北企业》2006,(11):35-36
<正>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大多来自于对国家和军队的管理,多表现为注重“情”字,强调心“治”,重视精神鼓励,最终实现对民“爱之如父母,则归之如流水”的目的等等。这些思想在现代管理者实施管理过程中,同样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一、重视“情”字,培育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管理方式伦理化与儒家管理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二十年来,西方管理界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由“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向“管理伦理”衍变的管理思想的重大变革。“管理哲学中的P原则和L原则,由过去的Profit(利润)和Loss(亏损)转化为People(人)和Love(爱)。”这表明现代西方管理观点正在朝着东方管理伦理的方向靠拢,管理方式伦理化已经成为国际管理思想发展的新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伦理化的管理方式从其产生的渊源和结构特征来看,都与我国的儒家管理文化有着十分惊人的吻合。可以推论,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在组织范围内实施伦理化管理方式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企业管理离不开人管人,经营目的不外乎促使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顺畅,但要做到用人得当,则应把人才放对位置,也就是知人善任,如何知人呢?先做好自身的修养和修行,这样才能看对人,因此,王邦雄强调管理的顺序为:“看人-知人-用人”,做好三部曲,企业才能拥有人才的梦幻队伍,也才有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的发展与运作缪青一、经济发展规范着社会保障的运作目标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典时代,中国思想家就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要让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封建王朝也不时的进行赈穷、恤贫的救济类型的安民实举...  相似文献   

17.
点人成才     
“点人成才”这个主题,是中国成语“点石成金”的套用。对于人力资源而言,如果你“点”得不好,则人亦石也;如果你能够知人善“点”,则人如金也。所以,“点人成才”其实包涵了三个层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18.
古代管理思想中很重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正如《管子·五辅》中所言:“古之贤王,所以取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末之尝闻”:司马光上书宋仁宗曰:“为政之要,在于用人,赏喜罚恶而已”(《续资洽通鉴》卷六十一)。这就首先要有知人之明,即所谓“知人者哲”(《尚书·皋陶谟》):“知人者智”(《老子》第三十三章)。宋朝的苏轼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中指出:“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然后还要善于用人。一是要用其所长,不求全求备。即所谓“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出任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不处处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处事方式。近年来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在中国遍地开花,对中国的管理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民族性格。首先,中国人是很重视面子的,而且不喜欢被别人管,更不喜欢被连自己都管不好的人管。只有根据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达到合理的状态,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儒家经典《大学》强调先修身而后才能治国齐家平天下。只有修养好自身,才可以管理好家族和国家,最后天下一统。管理是一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修己是管理他人的前提,安人则是修己的导向。换言之,管理是一个"内圣外王"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认识自己     
(一)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墙壁上刻有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收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主要部分.   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安石说:“知己者,智之端也.“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