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就地就近转移已成为江苏省农民就业的主渠道。长期以来一直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苏北以及苏中地区已从当年劳动力净输出地变为劳动力不足地,农村人口异地转移意愿下降,甚至出现强烈的户籍"逆迁移"需求。现状与问题1.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实现就地就近转移截至2013年末,江苏省的城镇化率达到64.1%,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作为人口大省,很长时期内,江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很大。但近年来,江苏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基本转移完毕。就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障碍,我们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建设在承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起到重大的作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过程中却面临着制度、内部环境、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苏州市在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有一个新提法:“农民创业和就业”。不仅仅是被动“就业”。更要主动“创业”,而且多数是就地就业、就地创业。在有条件的地方,这个经验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繁荣进步是以本民族聚居区域的繁荣进步为载体。跨省(区)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对解决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都有积极作用,但广西农村劳动力能否就地向现代农业、工业和城镇转移决定着其民族聚居区域能否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就地转移模式、异地转移模式,两种模式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交替出现。不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仍存在一些弊端。此外,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逐渐以就地转移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7.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国情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坚持农村就地消化和向城市分流两腿走路的方针。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逐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大多数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消化。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种植业,而林牧副渔业及第三产业劳动力却相对不足。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应该首先着眼于农业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农村地区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在此情况下,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R&D经费运行状况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滁州农村 ,私营企业已经成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是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途径 ,并且在产权结构、科技创新、政治民主意识等方面有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研究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特点是探讨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有序转移的恰当切入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还直接关系到四川省乃至西部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和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相互配合,通力协作。要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家庭教育;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问题,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优势劣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实现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的对策与建议.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国际劳务输出;进一步完善有关农民工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困难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入WTO后,随着国际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冲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我国目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和转移的困难所在,结合我国入世后的现实国情,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吴奇志  童地轴 《特区经济》2008,(10):182-184
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地转移,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文章对现阶段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农村劳动力进城住房问题、从业环境问题、工作和生活保障问题等方面,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迁徙式"转移的外化阻滞,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去年以来,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的就业压力,许多城市和企业不约而同地采取卡、压的抑制性政策,主张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转移,以重点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这种堵的做法,使曾经一浪高过一浪、遍及大江南北、认为是加速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康 《特区经济》2005,(6):30-33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深入,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充满众多不确定因素、不断变化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受许多因素影响,几起几落,演变曲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到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  相似文献   

17.
刘沙沙 《魅力中国》2010,(26):114-114,10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21世纪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劳务输出无竞争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对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约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其中农民工的本身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农民_T-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因素,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和行之有效的促进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市场化原则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民增收困难,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体制性障碍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减少,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被迫滞留于农业,无法向外转移,不仅减少了农民的非农收入,同时限制了农业收入的增长。因此,必须要尽快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城市化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认为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中揭示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强调解决好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关系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及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