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孵化高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必须要加强孵化器的管理机制创新.本文结合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中心实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一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孵化服务重在管理机制创新.文章从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程序文件和作业规范等方面综合论证了创新管理机制对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性.文末总结性地提出了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管理过程中,科技园需要遵循全员参与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原则、过程方法原则和管理方法的系统化原则等,使质量管理体系得到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2.
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对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产学研深度合作、高校科技成果转移及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大学科技园在建设进程中,存在诸多外在挑战和内在问题.通过分析多元共治视角下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的构成主体,构建大学科技园建设路径,主要有制度生态圈多元共治建设路径、知识生态圈多元共治建设路径、技术生态圈多元...  相似文献   

3.
杨浦知识创新基地目前规划面积23.04平方公里,由7个大学科学园和2个杨浦区政府所属的高科技园以及6个专业性科技园,共计15家科技园组成,入驻企业4285家,研发机构126个,就业人口45.42万人。  相似文献   

4.
知识管理理论是MIS理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新发展阶段。本文讨论了知识管理系统(KMS)与企业信息系统之间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并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产业》2006,(11):39-39
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经严格的筛选和专家现场评估,科技部和教育部日前联合新队定了12家创新坏境好、创新资源聚集、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绩效显著,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相似文献   

6.
<正>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学科技园,此后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大学科技园是学校和社会连接的桥梁,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孵化技术、孵化人才、孵化企业,主要功能是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为新建企业提供场地和信息,为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构建资金平台,促进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国际上对创业投资有多种解释,但大多包含了:以股权方式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小型公司(主要是以高科技和知识为  相似文献   

7.
这里是创业的热土;这里是企业成长的摇篮;这里前景灿烂,构筑科技创新的未来。作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企业孵化的重要载体,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经过近7年的发展,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软件开发、外包和集成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加速转化大学高新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高新技术,大学科技园、创新企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大学提供高新技术,大学科技园对其进行预孵化,并且为创新企业提供平台,创新企业则以孵化技术为起始点进行生产力转化。  相似文献   

9.
陈伟  于延顺  杨早立  宫再静 《改革与战略》2013,29(1):104-106,121
文章在界定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共享过程视角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过程,认为其包括知识流动、知识转化、知识转移和知识交易四个阶段,构建了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机制模型,揭示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机理.  相似文献   

10.
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模糊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正确分析和评价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以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构建了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企业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知识管理活动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文章从知识管理视角出发,构建了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组织学习模式下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模型,突出了性别在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差异,并借助Smart PLS完成了对436份物流等相关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表明,企业与供应商的知识协同对企业自身的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有显著效力,隐性知识共享对知识吸收和知识整合的影响大于显性知识共享,知识吸收仅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效力,而知识整合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均具有显著效力;在知识协同、知识共享、知识吸收、知识整合推动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男女性别差异显著,从知识管理视角而言,商业模式创新男女有别。  相似文献   

12.
刘睿 《中国高新区》2006,(12):48-50
知识并不一定都能变成财富。 一直以来。高校中的科技成果沉淀为沙的多,提炼成金的少。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高校智力、成果资源和社会资本、管理资源相结合提供了的平台。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15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三所高校。创业孵化中心是大学科技园的核心。其职能就是把创业的梦想孵化出壳。 创业孵化中心大厦里分布着60家企业。也就是说有60个不同的梦想在期待和孕育中。目前。尚有数十名博士生创办的企业在排队等待进入大学科技园。[编按]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探究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提出构建以学科为支撑,多学科交融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服务川南经济区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锻炼,实现人才兴园以及制定完善各项管理职能和规章制度,保障大学生科技园的高效良性运转的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文章系统阐述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作为“双主体”共建大学科技园合作模式的内涵以及大学科技园管理与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科技园为例,总结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实践经验及其管理与运行机制,以期为构建我国完善的大学科技园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构建了基于吸收能力的合作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通过对239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合作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合作创新网络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吸收能力在合作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因此,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应积极参与合作创新网络,同时注重增强自身吸收能力来强化合作创新网络的利用效率,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产业》2007,(3):150-150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创建于1994年,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依托,利用其人才、科技、试验设备、文化氛围和综合创新资源优势,旨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经过资源整合注册了科技园管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滚动发展。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科技园区各项功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已建有孵化园区、研发基地、培训基地、产学研示范基地及产业园,其中孵化园区用房面积1万平方米、研发基地4万平方米、培训基地4000平方米、产业园区153万平方米、蛾眉校区中药产业基地16万平方米;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初步构建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融合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对轨道交通领域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创业园区。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内生经济理论,长期的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知识积累和内生的技术进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大学科技园正是应用了这一原理,发挥了知识存量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文章在借鉴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作用原理的基础上,以重庆北碚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为例,分析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科技园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双创背景下,围绕大学科技园的定位,服务高校改革发展,在"双创"活动和"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发挥作用,需要总结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对于大学科技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做进一步探讨,以推动大学科技园健康、可持续、规范化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对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是对大学图书馆进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为研究对象,依托可拓方法,构建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拓模型。通过实证检验,该可拓模型可以科学评价大学图书馆知识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199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大学科技园,此后我国的大学科技园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大学科技园是学校和社会连接的桥梁。大学科技园的主要职责是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孵化技术、孵化人才、孵化企业,主要功能是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为新建企业提供场地和信息,为企业提供中介服务。构建资金平台,促进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