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谈资产支持证券信用风险控制机制中的信用评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 《财会月刊》2008,(2):35-37
本文对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与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信用评级对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并对我国如何建立信用评价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资产证券化信用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平 《现代管理科学》2004,(12):108-109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与信用增级,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流通转让的证券的过程。基础资产的吸引力是有限的,而结构安排、信用增级是降低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鉴别信用风险来源,运用包括破产隔离在内的信用增级手段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工程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信用的角度来看,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典型的信用工程.它是通过交易方式的结构化,对信用进行辨析、分离、重组、提高,产生了信用级别较高的流动性资产的过程.因此,鉴别信用风险来源,运用包括破产隔离在内的信用增级手段来降低信用风险是资产证券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正信用风险也称交易对手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其他信用交易者,简称客户)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履行合约或不愿履行合约,而对交易另一方的资产收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即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评估和监控进而防控经济损失的管理。J集团公司是国内大型央企,其每年的生产经营类业务应收、应付账款总额达上千亿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最谨慎原则,针对违约数据较少的信用资产估值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引入最谨慎原则估计违约率,采用资产价值波动过程,假设损失程度服从β分布,构建了适合我国市场的信用衍生品定价模型,处理低违约资产的信用风险估值问题。本文用我国债券市场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结果较为稳健,能合理反映信用衍生品的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6.
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延伸与拓展,为金融机构优化资产组合、管理信用风险提供了操作工具。以CDO为核心的信用衍生产品供应链,在次贷危机中形成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递与负反馈循环机制。应建立与风险约束激励相容的公司治理机制,并借鉴交易所成功的监管经验,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与集中清算制度,加强对场外衍生金融市场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在城投债等传统金融工具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背景下,立足于以“资金”为核心的市场需求,公募REITs在政府推动下应运而生。REITs即使经过“项目公司——资产支持证券——公募基金”三层交易结构嵌套,也难掩其“信用交换”工具的金融本质,其实现了传统“主体信用”向“资产信用”的转化,并完成了“货币信用”与“资产信用”在投资人与原始权益人之间的交换,但与单纯的ABS和公募基金不同,其体现出“资产型IPO”的特点。金融创新之下,REITs仍存在风险与收益不匹配、原始权益人权利滥用的可能。针对以上风险,公募REITs首先应当选用优质的底层资产,其次应当构建基金管理人与外部管理机构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最后应当为中小投资者防范原始权益人滥权提供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8.
信贷风险是现阶段中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加强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对中国银行及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从中国银行传统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的局限性及开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对中国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沈丽娜  李兴国 《价值工程》2011,30(13):174-176
国内的房屋租赁市场存在严重的房客信用缺失现象,给房东带来了信用风险,亟待建立科学的房客信用评价机制来控制信用风险。文章结合房屋租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套房客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房客数据建立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评价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评估。实证结果表明,利用此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房客风险,为实际租房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信用风险是导致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学习与借鉴国外先进的信用风险预测方法、度量技术与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寻求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常用的信用衍生产品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并对各种产品的适用性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财务与会计》2008,(5):36-36
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CDS)是国外债券市场中最常见的信用衍生产品,它是指信用保护买方(信用风险卖方)向信用保护卖方(信用风险买方)支付一定费用,当双方约定的“参考资产”或“参考实体”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生特定“信用事件”时,  相似文献   

12.
任广智 《民营科技》2011,(3):138-138
信用衍生产品是一系列从基础资产上剥离、转移信用风险的金融工程技术的总称。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出现扩展了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起到提高金融系统效率和稳定性的作用。现对我国应如何发展信用衍生产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财务与会计》2008,(4):10-10
广义的资产支持证券按拟用于证券化资产的性质分为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简称ABS)和住房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tities,简称MBS),其中,ABS包括信用卡,汽车货款支持证券以及按揭债务权益等;MBS包括住宅按揭贷款支持证券和商业房屋贷款支持证券。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主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国家及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风险。信用衍生工具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了当前国际信用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后,详细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规避信用风险的内在机制:一是利用互换对冲信用风险,另外是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并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所具有的优点,同时对信用衍生工具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本身可能带来的风险作了详细分析,指出信用衍生产品将使其使用者面临着操作风险(Operating risk)、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 party 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和法律风险(Legal risk)。  相似文献   

15.
李勃  陈虹 《四川会计》2002,(9):18-19
产证券化最早产生与美国,起初主要有两种形式,资产支持证券化和居民抵押贷款证券化。它的推出改变了银行传统的“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使银行同时具有了“资产出售者”的职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可以使贷款成为流动性的贷款,使这种证券成为具有贷款信用风险的证券,有利于增加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增加资金来源,缓解资本压力和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一、资产证券化的本质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转让工具的过程。为了进一步认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可以从会计角度…  相似文献   

16.
信用风险指获得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遵守合同规定按时足额偿还债务而使授信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信用活动传统的主要风险.  相似文献   

17.
金融资产证券化是指出售资产的一种金融创新,创始机构可将整批放款、住宅贷款或应收账款等金融资产信托或转让予特殊目的工具,加以汇整、筛选、分类为标准特性的资产群组,并加以担保,且通过信用评等机制的搭配,重新包装组合为单位化的形式,发行受益证券或资产基础证券,以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方案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是以基础设施未来的收费收入为支持,通过发行结构化证券实现融资的方案。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设计和建立一个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在这个交易结构中,构造证券化资产池、组建特设机构、信用增级、结构化产品的设计和基础资产的风险管理等是其间的几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国外基于量化管理模型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是以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股价信息和债券市场也还不能完全作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依据,加上全社会制度和信用文化还不完善,主观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公司信用资产的损失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构建VaR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运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衡量的一种新标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评估一直被看作是模式识别中的一类分类问题,难以充分满足信贷风险决策的需要,转变分类评估模式的关键在于确立更为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衡量标准。本文在对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指出信用风险衡量标准应当充分考虑信贷资金形式呆账的可能性以及信用风险的“相对性”特征。在综合分析比较典型信用风险衡量标准的同时,提出以信用风险度作为更合理的衡量标准,为有效转变信用风险评估模式、提供更为全面的信贷决策支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