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支撑是选择好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选择、打造和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优势经济,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县域旅游形象定位不当,追求短期利益、破坏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短缺、整体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解决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县域旅游发展的科学规划,加大旅游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力度,从旅游产业格局和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制定县域旅游的整体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和临安市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利用区位熵分析II盘安市比较优势,明确临安市具备竞争力比较优势的行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于同类区域对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它包括比较优势、潜在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等等.有了竞争力,县域经济发展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如何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从江苏通州的实际来看,我们认为,关键是着力提升以下六大竞争力,加速构建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2万公里的边境线,地缘优势与资源互补优势为边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边境贸易就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和主要增长点。如何从财务的角度强化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理论与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李永实 《经济地理》2007,27(4):621-624,628
应用比较优势理论探讨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问题。理论推导得出,按照区域农产品生产优势来选建农业专业化部门能够实现农业增效,提高农业生产整体水平。以福建省为例,采用区位商和平均值法分析了主要农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结果表明,福建省多数县份的一种或几种农产品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已现端倪。但目前大多数县份主导产品不显著,专业化生产与农业资源禀赋不相协调。按照县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创建农业专业化部门,将是福建省解决"三农"问题和协调县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实现"弯道超车"是现阶段许多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提出县域经济的"弯道超车"的实质是以县域经济的企业为主体,不断培育和应用比较优势,进而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以获得县域经济整体跨越发展的过程.企业既要在条件成熟时敢于超越,又要避免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整体规划的盲目超越.本文提出各级政府应以提高企业长远发展能力为重心,加强政策引导,提供外力协助,做好战略规划以避免企业少走弯路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优势理论目前主要有三种: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人们对三种典型的优势理论研究,都是为了国家、产业及企业适应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寻求新的竞争方式、获取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中国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借鉴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思想、吸收其精髓,而且更要走一条以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路。  相似文献   

9.
中原经济区县域交通优势度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优、劣势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纺织品贸易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将比较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并就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和我国纺织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吴志婷 《时代经贸》2007,5(4X):108-109,137
本文通过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优、劣势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纺织品贸易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将比较优势上升为竞争优势,并就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和我国纺织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economics is largely dualistic in nature. On one hand is the economics literature which has, for two centuries, focused on the notio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echnology, factor proportions) while on the other is the business literature which has recently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paper presents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two based on global value chain/supply chain analysis and the concept of vert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t is shown that the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s epistem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lies with its ‘how to’ approach to developing an advantage, while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s epistem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lies with its account of ‘what is’ and that both are complementary. However,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this complementarity as well as the shortcomings of each have prevented and continue to prevent the emergence of an integrated, empirically-consistent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in short, prevented us from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gains from epistemological trade.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伴随着以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际贸易对每个国家经济的引擎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国际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其形式、内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长期指导我国外贸战略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已不再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应逐步淡出比较优势战略,而选择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贸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一国发展是否适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却存在极大争议。以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与发展战略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辨析比较优势的概念内涵、梳理比较优势的发展脉络、分析比较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和阐述动态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等方面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培育动态比较优势应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应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前者是客观基础,后者是发展方向。竞争优势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才能建立其竞争优势。对河北省的资源禀赋及区位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找出差距,培育集群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比较优势演化、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分工体系的深化与国际贸易形式的演进,国际生产与贸易的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全球价值链成为了当今国际分工的主要发生形式,对各国的价值创造体系持续进行着重构与深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仍停留在价值链的分工中低端,而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本文从比较优势的演化入手,讨论了比较优势如何演化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产业升级三者的联动关系,分析了中国产业的三大基本特征,认为中国产业升级必须走比较优势非线性演化与线性演化并重之路,促进生产要素的高级化、推进产业模块化、实施产业集群,枸建区域联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彬 《当代经济科学》2005,27(6):7-13,108
本文根据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实行自由贸易的结果是两大产业的技术水平都上升,但劳动密集产业的规模扩张,而资本密集产业的规模收缩.因此,主要从产业规模角度、同时结合技术角度的分析,在理论上更为全面,政策上也更具可行性.据此,文章着重在比较优势的框架内探讨了产业规模、就业与技术三者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提出了在战略选择上的两个"两难选择",并认为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两个"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8.
反思自由贸易的理论基石——比较优势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较优势理论的产生背景、国内应用现状和理论局限性的多角度反思,得出该理论不应成为我国选择经济战略依据的结论。如果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不但不能使经济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相反还将严重危害到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从跨时贸易的视角来看,贸易顺差、逆差的转换是一国跨时贸易模式变化的结果。当期生产能力强、未来生产能力弱时,一国跨时贸易的模式是出口当期产品,进口未来产品,贸易出现顺差;当期生产能力弱、未来生产能力强时,一国跨时贸易的模式是进口当期产品,出口未来产品,贸易出现逆差。跨时贸易模式主要受跨时比较优势的影响,跨时比较优势的变化与一国的技术优势、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成本、国际分工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演变密不可分。各国贸易失衡的演进历吏与跨时贸易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20.
基于比较优势的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万先进  吴南  伍婷 《经济地理》2007,27(5):873-876,880
比较优势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石,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在区域分工与贸易格局中,三峡地区要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和利用三峡地区重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文章从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出发,应用比较优势理论,通过分析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三峡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