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中国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准则中的第8号准则——资产减值,与旧的会计准则有了显著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新旧会计准则在资产减值准备处理上的差异,分别分析了新准则下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并发现减值准备计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加深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在资产减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新准则下资产减值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一是新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规定,从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恢复和其它资产的相关规定来说明新准则在资产准备方面的规定;二是实施新准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认识到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与差异,把握其实质。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及在其它具体准则里对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更加明确和细化的规定,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趋势,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2005年7月铁道部财务司发布财监管[2005]109号《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减值(跌价)准备计提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铁路运输企业应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跌价)准备,并对八项减值准备的确认原则、计提范围、方法及依据、审批权限及责任部门和减值准备的转回予以明确。与财政部新发布的资产减值准则相比,  相似文献   

4.
资产减值会计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美红 《当代财经》2000,(11):71-75
为了披露和释放资产减值风险,从90年代开始,英国的ASB、美国的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则及相关准则,我国也规定所有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计提四项减值准备,面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的现状,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和制度尚需跟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和相关规定,首先阐述了现行资产减值准备对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作用,分析了当前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完善我国资产减值准备体系。  相似文献   

6.
1 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8 号--资产减值>第二条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相似文献   

7.
一、资产减值的定义及其范围为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了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它要求对所有资产的减值进行测定。当一项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对减值损失加以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该项资产应按可收回价值确认和计量。这就是相关资产发生减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资产定义为:  相似文献   

8.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对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会计收益都有较大的影响,于是中国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原相关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的某些漏洞,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作为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有望从制度上压缩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空间。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颁布的当年,我国上市公司中确实存在着大量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2007年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抑制了上市公司的此种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应进一步加强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相关资产减值的规定为主,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 36)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指出了新准则在具体实务中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重大差异。通过进行资产减值会计处理规范的国际比较,有利于我们对资产减值会计性质的进一步认识,促进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实务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许文强 《时代经贸》2014,(2):150-151
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和企业内部的各种原因,常常引起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本质在于其预计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原记账时所预计的价值。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确认和计提原则及方法都有相关的规定,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本文中提出了几条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在会计上对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相关会计核算与处理也做了详细介绍,根据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不同证明了资产减值准备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企业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关键年。从陆续出台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来看。会计发展趋势突出了谨慎性原则。根据资产新的定义。于是就有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下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使资产减值成为会计人员关注的重点。为了对资产减值准备透彻理解,并在会计运用规范合理,下面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这其中之一的资产减值——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更是对企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针对资产减值准备,新准则进行了详细阐述,为了让会计使用者更加熟练掌握该准则的内涵,以下基于新旧准则有关资产减值的对比,来说明在利用新准则过程中新旧资产减值会计存在主要差别,更有利于我们掌握和应用新资产减值准则。  相似文献   

13.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从2007年开始计提后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来调节利润,但同时也反映了会计准则制定本身就是一种博弈然而。该规定并未能完全封死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主通道,资产减值准备仍是一把“双刃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是2007年新实施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谨慎性原则”鲜明体现的“资产减值准备”,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必然的过程。最初“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比性。为了规范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新准则增加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界定资产减值是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浅议资产减值会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证明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常常利用计提或者转回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活动,以达到自身的目的。通过研究中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历史,试图证明准则制定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资产减值会计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我国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该准则不仅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更贯彻了会计"谨慎性"原则,使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但该准则并非规范了所有资产的减值,有些资产的减值仍然分散在各具体准则中;另外,我国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主要分析了八项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原则以及账务处理,并提出了减值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存在的相关问题 1.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基础难以确定。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二条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人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从而形成了在资产减值问题上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以说,这种变化体现着我国关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规范正逐步走向完善。但是资产减值准备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加以完善。本文通过研究分析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理论政策,提出了资产减值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资产减值准备在实务中的具体实施和进一步合理应用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煤炭上市公司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资产减值准则在煤炭上市公司实际的运用中仍然存在问题,为了使我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体系能更加有效地实施,为了使煤炭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进一步健全,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完善,并首次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制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将"资产减值"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准则进行列示,完整给出了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时间与计量方法,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确认、计量与披露等具体问题。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将有效地遏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随意操纵利润的行为,但是由于我国会计实践工作中缺乏会计信息、价格市场机制等,资产减值的确认及计量仍需大量的会计估计,这仍可能被一些作为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动机。本文指出了我国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在实务计提运用中的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