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货膨胀视角下中国双顺差调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以来持续呈现的双顺差局面在2008年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2006年中开始的通货膨胀。通过对通货膨胀与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了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资本项目账户之间各自存在着自动调节机制。但是在中国当前资本项目账户和经常项目账户开放程度不一致的情况下,这种自动调节机制被人为扭曲。因此,中国应该对这两个项目的开放进行进一步调整以使两个项目有机配合。这对于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调整中国长期双顺差的局面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除个别年份以外,中国保持了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双顺差"格局.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双顺差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本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阐述了双顺差的由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璟琛 《新经济》2011,(4):82-87
本文从GDP增长对我国进口、出口、贸易顺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四个方面分析国内真实收入变动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结论显示:我国国内真实收入的正向冲击会使得我国进出口额都扩大,并同时加剧我国贸易顺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扩内需、促消费能从根本上避免顺差进一步扩大,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资本市场》:中国银行系统显示出过多流动性的状况已经引起业界的重视.并且似乎也成为困扰货币政策调控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很多学者认为,相对于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问题所可能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突起突灭更加引人关注。您估计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有多严重。是否会引起资产价格泡沫飞升?  相似文献   

5.
毕夫 《资本市场》2012,(11):90-94
仰仗着庞大的"人口红利"和要素禀赋优势,中国市场不仅吸引着外商资本纷至沓来的脚步,而且"中国制造"向全球各个角落进行着无所不在的渗透与蔓延,双重力量的复合与叠加最终创造了中国持续10余年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但进入今年第二季度之后,中国突现715亿美元的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这一结果为1998年以来之首现。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并存的“双顺差”特点。造成双顺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运用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双顺差”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因果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积极合理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有利于化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也有利于带动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从流动性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全球背景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结构性特点,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要坚持"市场为主、各方联动、化多为少、化少为多、标本兼治、综合解决"的思路,指出当前重点是解决经常账户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的来源问题,以及农村地区资金匮乏,导致资金配置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国双顺差的成因和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国际经验角度研究了国际收支的合理结构.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本的借入,这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国际收支的国际经验表明,中国目前的双顺差格局显然是不合理的,合理的国际收支格局应该是适度的经常项目赤字和资本项目盈余.调整双顺差的方法主要在于降低中国的储蓄率以及取消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翟晓英 《经济问题》2012,(5):114-116
利用中国1982~2009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率与储蓄率(S/GDP)、净国外资产占GDP的比率(NFA/GDP)、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储蓄率、投资率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较大,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1982~2009年的数据,采用E-G两步法、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常项目差额占GDP的比率与储蓄率(S/GDP)、净国外资产占GDP的比率(NFA/GDP)、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储蓄率、投资率对经常项目差额的影响较大,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774.7亿美元.顺差过多导致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使得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效果减弱,并且催生货币流动性过剩,导致国内股市和房地产有泡沫化趋势.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这种资产泡沫化趋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调控将产生重大危害.本文认为过度资产泡沫很可能演变为金融危机,但是温和的泡沫对于目前国内经济是有利的.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可以发挥资产泡沫的正面作用,缓解目前产能过剩与顺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劳动力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以充分融入全球化。这种独特的全球化模式,尽管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但也造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失衡、国际收支“双顺差”等问题,中国在短期内还难以成为大量输出资本的国家。为了回归均衡,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应逐步摆脱对FDI的过度依赖,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相似文献   

13.
简志宏  王雪珂 《经济问题》2007,336(8):99-101
基于199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双顺差"持续扩大的成因,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引发的加工贸易模式效应是导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持续上升的直接原因,外资政策对FDI的过度倾斜和出口导向型税收鼓励政策及其结构性扭曲,是导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持续双顺差的根本原因.只有从结构与总量双重角度逐步调整出口退税和外资优惠政策,实行标本兼治,方可有效化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实现外贸与外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杨方东 《新经济》2007,(7):18-21
他们带着大笔资金来到中国,不惧怕沸沸扬扬的"泡沫"、"流动性过剩"以及资本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相反,他们在获取丰厚投资收益的同时,还花越来越多的时间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畅游于自然与资本之间,其放松且志在必得的心态与绷紧神经的国内投资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何故?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的定义。本文分析了宏、微观流动性过剩之间的联系、区别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在马克思的分析视角下,指出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是资本过剩。这些过剩资本追逐虚拟金融资产和有限供给的实物资产,造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隐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抑制新过剩资本生成、疏通既有过剩资本并推动资本向单纯货币职能转换。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我国外汇收支延续了大额顺差的局面,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格局,经常项目中的货物贸易顺差已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导因素.本文从贸易方式、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三个角度分析货物贸易顺差的构成,指出我国的货物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亚洲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设立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完成的,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亚洲国家产业链转移的必然结果,是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贸易顺差转移.  相似文献   

17.
从全球资本视角看,中国流动性过剩是全球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政策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是在全球资本流动过剩环境下,国内货币迷失和货币政策目标不明导致的资本流动性沉淀。为应对流动性过剩,我国要利用全球资本流动疏通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创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8.
曾洁 《经济论坛》2008,(8):34-37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资本管制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经常项目持续保持着顺差状况.随着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资本账户顺差大幅增加,资本大量涌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大规模增加.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收支结构分析法新探——以我国双顺差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国际收支结构论主要以经常账户为分析框架,作者将这种分析方法拓展到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于结构性的原因引起的.其中经常账户不平衡可能与一国的产业结构有关,而资本账户失衡则可能是国内金融结构缺陷造成的.具体到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巨额"双顺差"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结构性因素造成的.针对当前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作者认为无论是支出转换型政策还是支出增减型政策,只能起到数量和规模上的调节作用.要根本解决一国国际收支失衡,需要通过供给政策实现结构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2009,(10):20-21
<正>流动性从过剩到合理水平,对资产价格上涨的边际作用不断减少,但如果流动性第二个拐点到来,即从合理水平到流动性短缺,那么,对资本市场而言,它对应的一定也是资产价格由升转降的拐点。经济政策从来都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