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璞  房宇 《时代经贸》2011,(22):73-73
中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但是,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本文从中国医疗器械的现状入手,分析原园,提出提高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阚大春 《时代经贸》2013,(22):62-63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医疗器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医疗器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新品种越来越多,产业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每年都涌现出相当数量的新办企业和新产品,全行业保持着12~15%以上的高速增长。医疗器械产业是扬州地方特色产业之一,结合日常监管掌握的基本情况,对该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进行分析,有助于科学制定监管对策,有助于促进地方产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入世保护期结束,我们国家将从全球化产业经济整体系统来考虑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故,我国势必要向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作为信息产业中的工程造价行业在工程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竞争力,使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屹立于世界发展的浪潮中,成为当今学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机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我国农机产业竞争力的綜合指标模型,能够为农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为政府部门在政策和管理方面提供高质量的咨询建议。本文在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我国农机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和设计了农机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2003年至2011年的指标数据,对我国农机产业竞争力进行了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机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电信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移动通信的3G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背景下,移动通信产业如何保持快速的发展力、较强的竞争力,值得深思.本文从宏观角度入手,探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中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结构,着重分析了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几个因素,并针对完善移动通信产业、提升行业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医疗器械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它既是朝阳产业和高技术型产业,同时也是投资风险型行业、社会型行业以及安全性行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张,是中国工业行业中增速较快的行业之一,但仍存在总量规模相对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外资企业占比较大以及在全球市场地位不高等诸多层面的问题。未来一段时间,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城镇化进程提质、消费升级加快以及"新医改"深化推进,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具有良好前景。从生产流通体制看,经过多年制度建设,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医疗器械生产流通法律体系,搭建了监管组织机构,形成了监管方式和流程。但是,从强化管理和监管的角度出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产流通的法律体系还不完善,监管机构尚待健全,产业政策支撑性不强,市场招标机制亟须改进。为此,要加快医疗器械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法制法规体系,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行业监管体系,改进市场招标机制,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已经进入了竞争阶段,产业竞争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成为各省市发展当地经济的关键。运用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阜新市工业行业的区域产业竞争状况及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毅青 《经贸实践》2016,(13):42-43
目前,我国陶瓷行业在国际上取得了很大成就,陶瓷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出口量高达全球总交易的70%,但我国陶瓷产品的出口额度比较低,仅占世界的20%左右,所以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本文对中国陶瓷产业国际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陶瓷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提高中国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医疗器械行业迅速发展,本文分析了总结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并从消费者、供应商、和行业内竞争者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医疗器械服务贸易对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公明 《当代经济》2009,(21):12-14
钢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已经从建国时年产15万吨粗钢发展到2008年产量5亿吨,产能6.6亿吨,钢铁产值占GDP的比重达10%,已连续16年居世界首位,是名副其实的钢铁生产大国.但我国仍非钢铁强国,行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距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加大并购重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和企业竞争力是应对经济波动、保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坦途.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各国企业的国际化,随着风电产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风电行业在面临国外企业 挑战的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机遇,更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在全球化分工、国际金融危机、低碳绿色的背景下,风电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将在分析产业现状、竞争力和行业结构的基础上,探究中国风电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摩托车行业的整合战略应以技术整合为核心、以品牌整合为手段、以产业整合为基础,从而全面提高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产能合作是当前和未来促进中哈两国"共同发展",构筑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文章从行业层面测度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产业竞争力差异,测度了两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哈产能合作的领域及模式.结果 表明:哈萨克斯坦仅有资源密集型行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很强竞争力,其他行业竞争力虽然低但多数行业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中国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竞争力较强且有进一步上升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力很强但呈下降趋势.深化中哈产能合作应该巩固并优化中哈两国资源密集型行业的产能合作,积极推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产业链合作,加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能合作水平,继续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与投资.  相似文献   

14.
据我国科技部的统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找出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适时提出调整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有关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国家竞争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国家的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取决于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高低.因此,必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来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我国随着入世保护期结束,将从全球化产业经济整体系统来考虑产业结构的优化战略,势必要向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作为信息产业中的工程造价行业在工程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竞争力,使我国工程造价行业屹立于世界发展的浪潮中,成为当今学者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我国旅游行业有了较好的发展,旅游上市公司作为行业的佼佼者,其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上市公司的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其自身能否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旅游产业能否持续发展。为此,文章参考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原则构建了旅游公司竞争力评价的体系,选取20余家旅游上市公司公布的2013年财务数据建立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个旅游上市公司的竞争力,利用层次聚类法进行排序,从中找出旅游上市公司的发展的优劣势,对旅游业上市公司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含量高、 环境污染少的典型产业,在节能、 减排和提效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有效集聚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中国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和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从不同集聚程度来看,平均集聚水平较高的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其他三大平均集聚水平较低的行业,集聚影响不明显;从不同集聚模式来看,相较于多样化集聚,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更能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当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影响由促进转为抑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转移,进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冯娅娟 《现代财经》2008,28(4):75-78
纺织品贸易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强势行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纺织业格局的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提升我国纺织贸易竞争力已势在必行.分析影响我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的各种因素,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是提升纺织品贸易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技术实力不断增强,行业应用逐步拓展,配套服务更加便捷。未来,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将进一步快速发展,但仍面临增材制造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滞后、高端装备及专用材料性能不佳、标准体系缺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应重视技术创新,强化行业整合能力,积极构筑产业发展信心,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完善行业支撑体系,以推动我国增材制造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