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贫困地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促进贫困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财政对策是: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贫困地区农业的投入,提高对贫困地区农业的综合支持力度;通过必要的财政政策措施,使贫困地区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各项制度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借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加强对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文化的研究,促进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是我国包括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在内所有公民应享有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近20年来,我国在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量差异有了明显的缩小。但是,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仍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根据我国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到2020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战略中的公共服务方面的目标,必须创新政策和体制,加速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本均等化。  相似文献   

5.
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提升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是推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天然具有资源禀赋差异,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短期内也很难达到一个很高的发展层次。而提升这些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尤其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夯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增加公共就业岗位,提升贫困地区生活质量、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指数,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的贫困问题。通过分析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制约因素及贫困地区如何选择脱贫致富的路径问题,希望能有助于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  相似文献   

7.
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从全国范围来看,重点和难点在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的贫困地区,因此必须从五个方面推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广大贫困地区能否脱贫。综观贫困地区特点,这些地区生态脆弱,区域边缘性明显,大多地处省际交汇地带。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天然具有资源禀赋差异,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短期内很难达到一个发展层次。提升贫困地区的民生水平,可以夯实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增加公共就业岗位,提升贫困地区生活质量、提高当地居民幸福指数,是推动贫困地区实现小康的重要路径,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贫困地区民生改善既有可能是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持续严重制约贫困地区脱贫的顽疾。目前,贫困地区民生建设情况如何?未来有何规划?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扶贫处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正处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小康社会的实现对于我国和世界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际背景,并将小康社会目标同国际指标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国际意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虽然在2000年达到了“三步走”战略所提出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了800美元,但与1991年提出的小康社会内涵中确定的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由于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别,决定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点在农村;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难点在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使全国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达到小康水平。当前,应该重点解决农村扶贫、城市下岗失业、社会群体收入悬殊、地区差距过大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2.
“穷人”和“穷企业”都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在“穷人经济学”的命题下,在适宜的信贷文化氛围中, 实现兼顾公平的小额信贷管理的商业性的可持续成长的新革命。  相似文献   

13.
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战略的提出,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准确理解"和"文化,辩证把握和谐价值取向的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至关重要;弘扬"和"文化,促进内建和谐社会、外促和谐世界战略的实施,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哲学,提高认识和处理思想文化领域复杂矛盾的能力,正确处理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章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庆金佛山周边地区的大河坝村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发展旅游与其脱贫致富互动关系及其产生的效应,分析了金佛山风景区周边地区发展旅游脱贫致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大河坝村建设成为发展旅游脱贫致富奔小康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及帮扶体系日渐完善,但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各种心理的困扰产生了"精神贫困"的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社会忧心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理解贫困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注重在经济资助的同时加强精神关怀,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汤文化是温泉地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组成,当代多处于被遗忘中。辨识了温泉与汤概念的差异并认定了两者在形成上的关联,重点整理了各发展阶段汤文化的变迁脉络,进而给出了汤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我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其建设不仅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且影响到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科技状况和环境状况四个方面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为缓解我国资源全面紧张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使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引入循环经济模式并上升到法律规制的高度,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我国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沧浪之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权力"文化对"人性"的扭曲与消解。池大为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拥有者"与"权力消费者"层面,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家庭、亲友及整个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心态。当他身处的整个社会都以"权力"作为思维的出发点,来衡量池大为的所谓的健全人格和精神操守时,池大为所有操守的意义都被彻底化解,他与周围群体之间也完全失去了"精神对话"的可能。池大为要融进这个群体,惟有选择屈服。池大为不是屈服于权力,而是屈服于"权力"思维体系即"权力文化"。这是池大为的悲剧,但更是中国传统"权力"文化的悲剧。小说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这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20.
把生产的目的由为"物质生产"转向为"生活生产",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生活的本源性决定人物质生产的目的性思想的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后发现代化中国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更是我国实现由增长性发展模式向和谐性发展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