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Tobin's Q和ROA这两个长短指标的搭配,建立相关的财务战略绩效模型,对企业集团控股上市公司战略绩效进行检验.我们发现股改对公司价值具有积极作用,上市公司附属企业集团能够缓解融资约束,具有较高的短期绩效,而长期绩效较低,不同的股权结构及财务性行为导致不同的战略绩效.针对所检验的结果,我们提出证监会、国资委和银行等在完善资本市场方面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即实现股份全流通和逐步的股权分散化。从根本上说,股份全流通和大股东适度减持股份有利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完善和绩效提升。但是具体作用效果还取决于法律对股东利益的保护,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等制度性因素,并且对不同行业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有效价差(Effective Spread)作为股票流动性的度量,实证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中国证券市场股票的流动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分置制改革之前,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没有影响公司的杠杆率,上市公司的融资存在明显的“圈钱”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显著的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且股票的流动性越大,公司的杠杆率越小,即越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的融资市场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有效价差(Effective Spread)作为股票流动性的度量,实证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中国证券市场股票的流动性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分置制改革之前,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没有影响公司的杠杆率,上市公司的融资存在明显的"圈钱"行为;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股票的流动性显著的影响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决策,且股票的流动性越大,公司的杠杆率越小,即越倾向于股权融资,这也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使上市公司的融资市场更为规范. 相似文献
5.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竞争力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股权分置及其改革是中国上市公司所独具的特点。本文从股权分置及其改革的角度讨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公司竞争力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股权分置及其改革是中国上市公司所独具的特点.本文从股权分置及其改革的角度讨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二次制度革命,它通过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对价制度设计使得非流通股东获取了流通权,从而形成了两者共同的利益目标,改变了上市公司利益冲突的现实状况,是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够解决我国所有的公司治理问题,只有通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上市公司获得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在肯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股权分置改革被称为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二次制度革命,它通过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东之间的对价制度设计使得非流通股东获取了流通权,从而形成了两者共同的利益目标,改变了上市公司利益冲突的现实状况,是上市公司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并不能够解决我国所有的公司治理问题,只有通过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配套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使上市公司获得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在肯定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治理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股权的全流通和股权集中度降低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改变了在股权分置制度下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激活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使得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有了根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变迁及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1(3):64-71
股票发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环节之一。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特定背景,总结分析了股票发行制度从额度制到核准制的演变、相关制度的特点、利弊及其市场化改革的成效。研究发现,我国转轨经济环境、市场文化和市场流动性问题是进一步改革股票发行制度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国有股减持的制度经济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国有股如何减持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实践证明,我国试行的在证券市场上通过配售存量的国有股来减持国有股的办法是失败的。本文分析了失败的原因,认为该方式是一种激进式改革,不符合我国成功的渐进式改革的路径。从渐进式改革的路径依赖出发,提出了将存量的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是一种较好地符合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底,中国政府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入资本金,以提高两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其风险抗御能力,同时这一举措也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力度最大的改革已经开始。本文认为,“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已经成为中央政府改造商业银行的基本思路,第一个环节侧重“输血”,后两个环节重在“造血”,期待在引入外资的前提下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这种机制完全有可能在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中被移植和复制。 相似文献
14.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必然对公司的股利政策产生影响。自2005年证监会提出股权分置改革至今,上市公司的改革已基本完成。实证分析说明,日前股权分置改革对股利政策尚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A股上市公司的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通过多种匹配分析方法控制企业的异质性,分析了股票流动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股票流动性好的企业其创新能力更强。融资融券业务提升股票流动性但是不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基于融资融券业务的拟自然实验分析发现流动性改善有利于企业扩大研发投资规模,提高创新能力。股票流动性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包括提高融资规模以及提高机构持股比例。本文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促进企业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17.
公司透明度改进与股权分置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透明度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条件,并构成一个经济体的基本信息环境。股改作为上市公司的基础性制度变迁,将对公司治理结构与资本市场运行的信息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旨在从透明度改进角度,探讨股权分置改革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基本信息环境透明度的指标,无论是盈余激进度、盈余平滑度还是其综合透明指数,其平均值在2003-2006年间,都呈现出逐年降低趋势,尤其是股改后各不透明度指数下降幅度更大。股改有效地降低盈余激进度和盈余平滑度,从而改进公司透明度,提升资本市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理论分析与现实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作为新生事物,分析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进行股价回购的动因能够深层次地为股权分置改革服务。检验现实中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行为,可以为促进股份回购健康良性地发展提供学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境外大股东持股与股价同步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2010年的中国所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境外大股东与股价同步性的关系。结果发现:首先,境外大股东在来源地方面具有显著的地缘特征和经贸关系特征;其次,行业不同股价同步性呈现出较大差异,如采掘业、金融业的股价同步性很高,而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相对较小;再次,境外大股东持股与股价同步性呈显著负相关性;最后,来自非港澳台的直接境外大股东对股价同步性有更大的影响,而直接境外大股东是否为金融机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与管理者合谋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即实现股份全流通和股权分散化,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后,出于和大股东相同的追求股权价值最大化的目的,管理层有可能成为虚假信息披露的直接提供者,与大股东合谋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利用核以及类Shapley值概念分析了两者合谋的根源和实现条件,结果表明:除了加强各自的收益、成本控制外,对其中一方参数(如持股比例)的控制会影响到另一方参与合谋的积极性,通过相互约束可以维护中小股东利益,从而实现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