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贵州省1995—2015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贵州省土地利用转型呈现生态用地反哺生产和生活用地的特点。(2)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变化由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构成,最终抵消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3)贵州省各地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0.466 4~0.532 2之间,空间分异明显。针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农业生产及生态用地减少等问题,未来发展要科学规划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据实行补偿制度,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导,协调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支持,采用土地利用转移流和标准椭圆差等方法,分析了宁夏沿黄经济带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生产和生活用地挤占生态用地现象明显,1980—2018年生态用地占比由71.68%降为66.35%。重点生态功能用地增加,形成了沙坡头、白芨滩以及银川平原中北部三个防护林带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区,银川平原湿地面积扩大,生态用地时空结构有所优化。(2)生态用地在空间上呈现为西南—东北方向变化趋势,且由早期“面域”调整转为后期“点域”优化。(3)生态用地变化体现为“驱动力—响应—结果”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和工业化、生态移民工程、绿洲农业发展是生态空间受到挤压的主因,生态建设与修复是优化生态用地格局与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4)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流的驱动力溯源分析方法,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及其定量测评提供新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基于RS与GIS技术对港口城市—连云港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盐田是连云港中心城区土地的主导类型,21年来建设用地持续快速高强度扩张,耕地、盐田和海域滩涂之间呈现快速高强度交替开发态势,并成为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土地利用变化阶段性显著,2002年前土地利用变化较小,"港""城"分离,土地利用初级、内陆化;2002年后,土地利用变化迅速,土地快速向第二、第三产业用地转移,"港""城"融合,土地利用一体化。随着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人类活动对连云港海岸地带的影响越来越大,给海岸带土地的高效、有序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龙岗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分析北京市朝阳区2001~2008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并构建评价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01~2008年朝阳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耕地、水域等高景观生态功能用地都有不同比例的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又引起土地生态安全性的降低,并且表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得到了近年来朝阳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空间角度出发,利用转移矩阵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土地利用转型进行研究,并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生态贡献率对这一时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在区域转型发展过程中生产用地及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9 729.04 km2和648.87 km2,占比为1.52%和0.05%;生活用地面积增加10 737.11 km2,占24.37%。土地利用变化最大的是工矿生产用地,变化最小的是林地生态用地。②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生产用地重心向南偏西64.89°方向迁移12.67 km,生活用地重心向南偏东62.69°方向迁移37.33 km,生态用地重心向北偏西70.38°方向迁移1.87 km。③对比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亳州最小,丽水最大。从空间上看,西部及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北方指数低南方指数高。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地区有小幅度下降。④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质量同时存在着生态改善和生态恶化的两种趋势,且生态环境改善的趋势略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海峡西岸快速城市化中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3—2007年海西的遥感和统计资料,根据海西的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选取12个影响海西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构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因子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海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在影响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中,所选取的指标基本上都与海西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城市化水平等因子。②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总额、非农业人口比重、总人口等因素成为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更的重要影响因素。③人口、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未来海西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调整好城市发展中的各因素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重庆市40区县1998—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重庆市在空间上划分为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Ⅰ)、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Ⅲ)三大经济发展阶段区域,探讨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要素逐渐扩散,多数区县进入Ⅱ区域,Ⅲ区域逐渐缩小至渝东边远地区;②工业化由Ⅲ阶段向Ⅱ阶段演变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强烈,当工业化进入Ⅰ阶段时,土地利用变化趋于缓和。土地产出率在Ⅱ阶段增长最快。区域土地产出率的演变规律与其土地利用变化相吻合,具有随工业化进程呈"倒U型"演变的特点。③承载性功能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生产性功能土地,且伴随经济的发展,贡献的差距逐渐拉大。研究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使各类土地供给与区域所承载的经济要素相适应,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的主体功能对土地供给的合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物理属性、生态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流通、还原和调控等服务功能.然而以往的土地管理着重于土地结构、权属和用地性质的数量管理,而缺乏对土地功能、过程和生态资产的系统管理.土地复合生态管理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土地利用的结构、过程与功能,保证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土地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土地复合生态管理的评估体系将传统土地利用的一次性审批转换为连续的生态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定期对土地进行生态审计与评估,是促进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土地复合生态管理要求针对土地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建立一系列生态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适时监控,准确评估土地利用维持和变化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30年改革开放为全球转型国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照体系,也为经济学家探讨转型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文章系统梳理了经济转型理论的历史性变迁,探讨新古典经济学在建立转型理论框架中所遭遇的理论困境和内在逻辑缺失,同时着重剖析了转型经济学中存在的两大基本争议,即渐进式变迁和激进式变迁的争议以及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争议.文章最后对中国经济改革进行了理论提炼,揭示了经济转型的中国范式的内涵及其全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从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民营企业几经曲折 ,不断发展壮大。今天 ,民营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化问题凸显了出来。然而 ,尽管有关各方对此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 ,但多数讨论都忽视了对企业家形态历史演进和相应的制度变迁的考察。根据异质型人力资本理论关于企业家形态更替的模型 ,从企业家主导形态历史演进的视角分析民营企业管理职业经理化的问题 ,得出私有化变迁和市场化变迁不足从而代理化变迁无法实现是阻碍民营企业管理职业经理化的根本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企业制度创新是一种效率更高的企业制度替代旧企业制度模式的过程。企业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它的创新必然引起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与民营企业制度从个体、合伙到家族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的自然演变不同,国有企业制度的创新是政府在对制度创新的目标模式有限理性基础上提供的制度安排,并通过政策与法令而实施的强制性变迁。  相似文献   

14.
Uzbekistan has been difficult to classify among the thirty-plus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during the 1990s and has posed a puzzle, because it is a slow reformer but relatively good performer.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re is no simple Uzbek model. Uzbekistan's economic reform process has been inconsistent gradualism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phases during the 1990s. Economic performance was due to favourable extern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90s and to reasonably good policy-making, although policy errors in late 1996 led to negative effects. Uzbekistan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policy, but sheds little light on a debate framed in terms of rapid reform versus gradualism.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均属于经济转型期,前者为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后者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本文比较了这两个转型时期的产业中间组织的制度变迁。在前一时期,传统行会通过变革趋新,逐渐与新型商会和同业公会融为一体;在后一时期,体制内的官办协会与体制外的民间商会也出现了合流的趋势。本文还通过对地区产业中间组织最新截面数据的检验,发现行业组织的发展与工业化水平正相关,与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负相关,这些经验证据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行业组织制度变迁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Turkmenistan's economic performance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after independence is interesting because it is an extreme case, regularly ranking last among all the former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ies by transition indicators measuring speed of reform or degree of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urkmenist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91. The country's abundant resource endowment provided favourabl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pursuing an agenda that gave a low priority to economic reform, while emphasizing the country's neutrality and minimizing internal political change. Nevertheless, in 1997 the unreformed economy suffered a deep decline and, although it has enjoyed some recovery since 1999,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GDP since independence is one of the worst among all transition economies.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d achieved its external and internal political goals, the economic strategy appeared to be unsustainable.  相似文献   

17.
选择强相关型转型和弱相关型转型的企业在转型之前,其公司特征和行业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公司业绩越好,国有股比例越高,公司规模越大,经营风险越小,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和外部资金越丰富,越倾向于进行强相关型产业转型;反之,则倾向于进行弱相关型产业转型。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the intensity, timing and persistence of personal history of mobility on individual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 Using both rounds of the Life in Transition Survey, we build measures of downward mobility for about 57,000 individuals from 27 countries in Eastern Europe and Central Asia. We find that more intensive, recent and persistent downward mobility increases support for redistribution. Accounting for systematic bias in perceived mobility experience and omitted variable bias and considering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redistributive preferences do not alter the basic results.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集群变迁诱因及特征变化趋势的演化路径图,并利用TOPSIS评价方法分析了浙江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的变迁诱因及其特征变化,发现浙江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为防止集群从成熟向衰退发展,必须采取中观政策干预,激发新的诱因和特征转变,从而改变集群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20.
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包括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的城市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熵权法与TOPSIS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基于该评价指标系统,对2006—2014年太原市的绿色转型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太原市的绿色转型水平逐渐提高,但是整体效果处于一般水平,转型状况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