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李岩 《活力》2012,(17):59-59
民生新闻是从百姓之中采集制作而成的新闻,采用平民的视角。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内容上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从形式上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了受众与新闻从业人员的距离、与新闻媒体的距离、与新闻节目的距离。民生新闻是站在平民视角、报道民生内容、导向于民本思想.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题材样式的具体概念.  相似文献   

2.
标准的条文应具有用词准确、逻辑严谨的文风,条文内容应完整、全面、明了而无歧义。用词不应模棱两可,要清楚、准确,应能防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标准内容产生不同的理解。标准条文的表达方式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易懂,能被未参加标准编制的专业人员理解。  相似文献   

3.
杨禹 《活力》2011,(2):91-91
民生新闻是新闻本土化发展的产物,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的视角。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民生新闻以其平民化、娱乐化与服务性备受观众青睐。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  相似文献   

4.
张莉岩  朱文熹 《活力》2011,(12):193-193
一、把握民生新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说起“民生新闻”,很多人就自然想到民众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柴米油盐、水电煤气,就想起老百姓身边的平凡事、麻烦事、棘手事。而党报作为主流媒体.民生新闻的导向功能和服务功能,是通过与老百姓利益最直接、最关注的事体现的,事情并不在乎大小,关键是指向性。  相似文献   

5.
白雪 《活力》2010,(8):344-344
近年来.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异军突起,《拉呱》是齐鲁电视台推出的第一档方言民生类新闻栏目,在立意上着重张扬区域文化传统,在内容上,注重贴近百姓生活.在形式上成功打造了一种崭新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曲艺式新闻。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产物.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报道内容到表现方式上的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6.
王滨生 《活力》2010,(8):290-290
进入新世纪.在电视新闻改革的新一轮浪潮中,民生新闻异军突起。经过十年的发展.各大媒体的民生新闻栏目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收视率。回顾这十年民生新闻的发展轨迹。我们看到,电视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彰显出自己的个性与品质,切中了普通百姓关心身边事和娱乐化的收视心理,在与传统新闻理念的冲突与融合中找到了自身生存的空间,成为目前国内电视新闻的主流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健宏 《活力》2012,(8):157-157
“民生”,是个涵盖性很强、内容很广泛的词语.“民生问题”也自然成了当前社会背景下.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词语。随之而产生的“民生新闻”是特定的时代产物.诞生的背景是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它的出发点是为民众服务,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新闻实践的深入.民生新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8.
史国立 《活力》2014,(10):90-90
《新闻夜航》是中国新闻名专栏,在中国电视民生新闻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多年来,成为受众一个准时约会的对象,但在民生新闻栏目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使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内容满足受众“口味儿”?这个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9.
唐明 《活力》2011,(12):202-202
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从省级台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开办了彰显本土特色的民生类新闻节目。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具有显著的区别。民生新闻的形式要突出地域特色化。电视本土化的实质.是要十分重视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色,并且要把这一基本观点作为办好各类节目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周淑兰 《活力》2011,(2):103-103
广播民生新闻是一种立足本地,以平民视角客观、真实地反映普通百姓的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表现形式。广播要想在新闻大战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追求个性化、异质化,也即个性化生存途径。这就像电视追求“好看”一样,广播要追求的是“好听”.这就必须将新闻做精做巧。针对新的竞争态势,打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口号。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立足于“民生、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11.
李莹 《活力》2013,(4):172-172
21世纪初,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流。民生新闻不仅传达民情民意,为老百姓说话,彰显普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草根情结.而且还通过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或缓解了老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纠纷与矛盾。可以说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方面,民生新闻都彰显了其他新闻所不及的亲和力。这也给主持人提供了展示个性魅力的舞台,新闻内容本身所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关怀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他们与观众一同悲喜,  相似文献   

12.
梁丽  王媛媛 《活力》2009,(6):79-79
一、近年来,民生新闻迅速崛起,但花开也有花谢时。目前.民生新闻颠峰已过.随着受众整体素质提升、新闻视野拓宽、欣赏口味转变,对民生新闻的评价开始转向冷静,在看新闻的同时对新闻的价值也开始进行理性的评判,一些批判意识较强的观众甚至对部分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思想倾向提出了疑问.这说明民生新闻正陷入困境。究其原因。民生新闻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种种弊端使人们对其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3.
李莎 《活力》2013,(14):66-66
近年来,随着民生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在电视媒体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民生新闻因时效性强、信息量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深受欢迎。何为民生新闻?笔者以为,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那么,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三点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李江 《活力》2013,(6):83-83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生计,关心普通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上锁定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民生新闻是一种对普通老百姓感同身受和利益关切的姿态,体现于它的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怀,并且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地实现媒体下情上达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尚雪鸿 《活力》2012,(11):56-56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和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的是群众生存状况、空间和环境,和群众紧密相关的事件和信息。从题材上看,是一种对普通群众感同身受和利益关切的角度发言,体现于它的民生的视野、态度和情怀.并且可以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7.
孟天婴 《活力》2011,(8):170-170
所谓的民生新闻,说白了就是老百姓身边的新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与过去更侧重时政新闻的所谓大新闻相比,现在的民生新闻少了很多说教,多了几分亲切。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民生新闻的兴趣,也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这种没有更多让人思考空间的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多而生厌,陷入了模式单一、内容雷同的套路。有些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甚至为了追求娱乐性、趣味性,置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陷入了搜奇搜特的怪圈。没有深度和启示意义。其实这些都不能真正体现“关注民生”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许丹萍 《活力》2010,(14):163-163
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开始走民生新闻的路子了.一时间各地的民生新闻盛行。哈尔滨电视台也先后创办了《都市发现》、《零距离》、《万家灯火》等几档民生新闻栏目。春去秋来.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民生新闻的栏目虽然还有说得过去的收视率,观众也算买账,但,观众已厌了,记者亦疲了。  相似文献   

19.
李颖江 《活力》2011,(3):119-119
近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新闻界十分盛行.各级各类媒体都在创办相应栏目,大力报道民生新闻,大有“无民生新闻不火”之势。  相似文献   

20.
许志强 《活力》2005,(4):195-195
一、城市化:民生新闻兴起的背景1.城市化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庞大的受众群。经济学家张五常指出:“在这二十年间必须要有三四亿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里去……小市镇会扩大,新城市会出现。而迁徙到现有大城市里的将近二亿人。”与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有着良好的媒体消费习惯和固定的媒体消费支出,城市化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也就意味着受众的扩大,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