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吕梁 《理论观察》2004,1(6):57-58
惩治犯罪和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目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刑事诉讼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体现刑事诉讼价值、丰富刑事诉讼职能、实现刑事诉讼结构公正、完善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在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方面的规定存在不足,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在实现打击犯罪目标的刑事诉讼过程中,会发生一些错拘、错捕、错判侵犯人权的现象。刑事赔偿便是对刑事诉讼当事人被侵犯的权利进行国家赔偿的重要制度。完善刑事赔偿制度,是实现刑事诉讼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集中体现了实体真实与程序正义、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取向,是人类刑事诉讼规律以及违法取证危害性的认识日趋深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折射了一个国家司法民主化、文明化程度。文章从八个方面就我国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4.
沉默权是指被追诉者(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追诉者 (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享有缄口不语的权利。沉默权作为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符合人类共同的保障人权的需要,符合人性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对个人人格和每个人有权从事自己的生活的尊重,它也提供给人们在面对刑事指控时的一种自由选择你可以选择是否协助政府以确定自己有罪。  相似文献   

5.
杨怀民 《开放潮》2005,(11):78-79
沉默权是指被追诉者(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追诉者(包括警察、检察官和法官)的讯问享有缄口不语的权利。沉默权作为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它符合人类共同的保障人权的需要,符合人性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对个人人格和每个人有权从事自己的生活的尊重,它也提供给人们在面对刑事指控时的一种自由选择你可以选择是否协助政府以确定自己有罪。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是指人身、财产、民主权利或者其他权力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其地位与其他刑事诉讼参与人有所不同.我国刑事诉讼立法明确承认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当事人地位,但从司法实践看,被害人的这种当事人地位和权利因种种原因还受到较大限制,使得被害人不能充分有效的参与刑事诉讼.本文在具体分析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不足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刑事诉讼被害人在起诉阶段中的诉讼参与权、完善被害人之诉讼代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善措施,以期提高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加强对被害人的刑事诉讼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沉默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否真正享有辩护权的基础所在.是否确认沉默权以及是否建立了保障其实现的程序机制,不仅体现出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对实体真实与程序正当、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等相冲突的诉讼价值的选择态度,而且也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状况和刑事诉讼文明进步的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希望能够借以促进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和法律体制国际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犯罪率不断攀升,其中未成年的青少年犯罪比重不断增大.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中,以保障人权为目的,对青少年犯罪案件给予特别重视,扩大了未成年犯有关权利,尤其是对未成年犯的刑罚执行选择更多的适用社区矫正.  相似文献   

9.
邢春宇 《中国经贸》2010,(16):102-103
近年来,在我国司法机关调查审理刑事诉讼案件过程中,侵害犯罪嫌疑入合法权利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权威性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律体系中,律师辩护行为是犯罪嫌疑人寻求司法救济和维护刑事诉讼当事人与司法机关权利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刑事诉讼案件调查审理过程依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现阶段我国司法界在审理刑事诉讼案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若干突出性问题,以及影响律师发挥自身作用的若干因素,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律师在刑事诉讼法律案件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周冲 《魅力中国》2014,(3):353-353
“疑罪从轻”源于《欧洲保护人权和基础自由公约》的规定,在刑事诉讼中是“存疑有利被告”的体现之一。本文从实体法适用的角度出发,探索“疑罪从轻”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适中性、现实性及合理性的特质。并论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适用之界定。“疑罪从轻”是实现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价值取向的体现,并且保障了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微博     
《中国经济快讯》2012,(14):78-79
刑诉法大修内幕 刑诉法素有“小宪法”之称,它跟每位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息息相关,是与公民宪法基本权利关系最密切的一部法律。“保障人权”被写入刑诉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成为此次大修的精神主旨。  相似文献   

12.
黄伟 《魅力中国》2014,(20):303-303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始终是一对矛盾共同体,平衡和满足双重价值需求,是刑事诉讼永远追求的主题。对犯罪嫌疑人不予逮捕羁押。就需要适用其他强制措施。而取保候审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替代性强制措施既利于被告人回归社会,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又有利于减少监管场所的数量,节约诉讼成本,有效利用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在刑事诉讼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已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由于刑事诉讼主要为国家公诉机关提起,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则常被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建立、完善刑事和解制度,可以在准确惩罚犯罪的同时,兼顾被害人的权益保障,避免被害人因得不到补偿等原因而陷入生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4.
酷博     
《中国经济周刊》2012,(14):78-79
有什么新鲜事要告诉我们?与中国经济周刊一起微博!【刑诉法大修内幕】刑诉法素有"小宪法"之称,它跟每位公民的人身自由、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财产权利息息相关,是与公民宪法基本权利关系最密切的一部法律。"保障人权"被写入刑诉法,"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成为此次大修的精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现行刑事诉讼立法对于非法证据的效力尚无明文规定,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建构我国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我国刑事程序正当性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诉讼观念的转变和有效减少、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从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章满群  陈轶 《魅力中国》2011,(10):377-377
一事不再理原则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普遍遵循的原则,而我国刑事诉讼法并没有将其确立为基本原则,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重追究问题不利于保障人权和程序安定。本文是浙江省法学会2010年法学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研究,寻找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探索如何在我国在刑事诉讼中确立一事不再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财产权对于人的全面解放的意义具有两面性。第一,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财产权从封建专制权力的桎梏下解放出来,首次实现了绝对的财产权利和财产权与权力的分离。财产权是其它各种权利的基础,堪称对抗封建专制权力、保障人权的坚实堡垒,是人的解放的起点,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启蒙的、资产阶级的财产权利理论和观念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第二,绝对的财产权利具有与生俱来的弱点,它无法保障实质平等和实质正义,因而只有超越财产权利的绝对性,才能进一步实现人的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自由不再是自我与他人的分界线,而会成为个人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积极力量;平等不再是与私人个体作抽象对比,而是在强大的社会里倾情参与;所有权不再是排他性权利,而是社会公共的财产权。只有超越资本主义制度、超越启蒙时期的财产权利观念,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解放。  相似文献   

18.
<正> 宪法,人们称之为"母法"、"法上法",之所以是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因为它调整的是国家根本的社会关系,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宪政,通常理解为"实施宪法的民主政治"它不仅仅代表一种制度,同时表示了一种文明的政治状态。在这种政治状态的运作过程中,关键是"合理确定权利与权力的界限并有效制约权力以实现权利"。"权力"一般指"国家权力",即"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力",是维护统治秩序与社会公共秩序的强大武器。"权利"一般指"公民权利"或"人民权利"、"人权"。"权力"与"权  相似文献   

19.
预防职务犯罪,势在必行 职务犯罪,顾名思义,是与职务有关的犯罪,包括贪污、贿赂、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实际上,职务的真实内涵就是权力,社会管理几乎处处都离不开大大小小的权力,因此,职务犯罪也就无处不在。 检察机关的办案记录显示,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一些预  相似文献   

20.
权利、权力运动是社会存在的一对基本矛盾运动。文章通过对权利、权力现象的基本理论分析,揭示权利、权力博弈与整合是宪政产生的法理基础,宪政是动态中权利、权力博弈与整合的结果。以此引导人们树立基本的宪政理念:合理配置、规制国家权力,充分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