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经济》2007,(14):I0001-I0002
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组建于2003年3月,总规划面积74.31平方公里,位于萧山区东北部,钱塘江南岸,是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的省级工业园区。 临江工业园区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临江地处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核心区域,是杭州实施“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和“工业兴市”的重要战场,是萧山“一港四区”的重要空间,前景看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应革新 《杭州研究》2005,(3):47-49,56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誉。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华夏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著天下”。杭州旅游人流一方面是冲着杭州的西湖来的,另一方面也是冲着杭州的文化来的。山水与人文是旅游业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本文着重就发展文化旅游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将动漫产业作为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突破点和重点发展,是充分发挥城市资源禀赋,有效实现产业竞争力的合理选择。本文以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城市品牌为指向,在全面剖析杭州动漫产业竞争力的基础上,建议提出提升杭州动漫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战略指导思想、重点战略和重点工作,着力于推进“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打造,不断增强杭州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董建平 《浙江经济》2004,(20):48-49
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赋予的独特环境和几千年人类文化积淀,使杭州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荟萃之地,发展旅游有着不可多得的独特优势。邓小平同志生前多次来杭,对杭州旅游发展寄与殷切期望。1992年底,小平同志来杭时,对杭州的旅游业作出重要指示:“像杭州这样的风景旅游城市在世界上可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游业好好发展起来。”在缅怀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小平同志的重要指示,对于进一步发展杭州的旅游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美好的追求。和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一脉相承,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象征和力量源泉。2500多年前,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在西方文明中,“和谐”的理念同样源远流长,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杭州“于谦祠祈梦”风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独特化现象,风俗历来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着极重要地位,还往往被统治集团中的智囊们提高到稳定社会乃至治国安邦的高度。苟子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东汉名学应劭甚至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那什么是风俗呢?“风,气也;俗,习也”,也就是说,所谓风俗,虽有其民族性、地缘性、自发性、传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杭州悠久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上,科技文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火车头,那么科技文明就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杭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从古至今有大发明家毕异、大科学家沈括到现代大科学家钱学森、桥梁专家茅以升等大批科学明星,为杭州科技文明增光添彩。科技文明是杭州社会进步事业中,中华民族千古文明从精神层面具体到物质内容的重要标志。杭州的科技文明的曙光将从“秦汉隋唐五代的兴起”开始,直到“宋元朝的繁荣”、“明清时代的辉煌”、“民国时期的发展”、“建国以来的发展和昌盛”为止的五个阶段,试图从中探索科技文明从起始发展到昌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8.
吴晓昱 《杭州研究》2007,(1):177-181
吴山凝聚着天、地、人的共同造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吴山文化呈现出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在今后的吴山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传承这一特点,并把它发展光大,使之成为一个融山林景色、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杭人时尚为一体的和谐乐园。  相似文献   

9.
谌远知  蔡琦 《杭州研究》2010,(1):116-124
杭州确立了让数字电视成为家庭信息化终端和城市信息化综合平台的发展定位,首创了真正的“双向、交互”的数字电视,引领市民从传统的“看电视”时代进入如今的“用电视”时代,并且凭借其独特的运营主体、产业技术平台、运营模式、赢利模式开创了数字电视“杭州模式”,其“新宽网、新传媒、新通讯、新信息”的平台定位、节目内容及服务横向与纵向的集成整合、构筑3网融合等系统性构建策略,形成继青岛、佛山之后的一个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推广性的崭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打造杭州西部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必须从西部五县市独特的发展环境出发,做到“一线两面”,即,既要发展制造业,缩小杭州东西部差距,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杭州实施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新战略,面临着精神文化、思维习惯和政策体制上的一系列潜在障碍。本文从影响杭州生活品质提升的体制文化症结分析入手,提炼出通过营造体制文化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值得注意的几个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2.
商业文化研究在国内外大多尚处在理论层面。研究杭州的商业文化特色,研判杭州商业文化发展的重点和举措,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商业文化传统,推进新时期杭州商业发展,全力打造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杭州商业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色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杭州商业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和举措,希以此指导杭州商业行业开展文化建设,打造杭州商业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3.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其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东方休闲之都”的坚实基底。而人雅士的吟诵,中外游的赞叹,更使杭州魅力倍增,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然而,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不进则退,面对消费日益增强的休闲需求,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杭州休闲资源,认清形势,拓展视野。真正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尤其应重视并加强对以下几类潜在休闲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4.
吴越钱氏出身农家,在唐末、五代乱世中“齐家治国”,把齐家与治国巧妙结合,组建开明的执政团队,推行“以人为本、保境安民、繁荣经济、造福地方”的治国方针与治家法度。经三代入团结军民共同奋斗,把两浙区域内的吴越国建成五代十国纷争中的唯一安乐之邦,把早先贫困落后的杭州建成百事繁庶的“地上天宫”,也把钱氏家族推上两浙望族的顶峰。  相似文献   

15.
“鼓楼文化”,是以“侗寨鼓楼”为代表,含鼓楼、戏楼、风雨桥、吊脚楼等侗族建筑在内的民俗建筑文化体系。神奇、多姿、风趣、独特的侗族鼓楼文化,是三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如何承传鼓楼文化加快旅游经济发展,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陈跃 《杭州研究》2007,(1):53-55
杭州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要坚持“天人合一”的理念,不断探寻“中西合壁”住宅建设的路径,建造具有“生活品质之城”独特魅力的传世建筑,为杭州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以不断提升杭州的环境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7.
肖剑忠 《杭州研究》2007,(3):172-179
农民自办文化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经济生活品质和政治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和载体。杭州市农民自办文化虽然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农村青年对农民自办文化参与较少;群体型农民自办文化比较缺乏;政府对农民自办文化的有效扶持手段比较缺乏。为了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作出更大贡献,本文主要从政府的角度,分别针对公益性农民自办文化和经营性农民自办文化,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先秦齐国时期,“修政,因其俗,简其礼……”的治国方针,“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的三同文化,“厚其生”、“宽其政”、“匡其急”、“振其穷”的理论,以及均贫富、薄赋敛的口号形成了齐国独特的人本文化,体现了朴素的人本思想。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十多个世纪以后西方文化中的核心精神——人本主义,对人的人格和价值的关注和尊重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9.
浅析企业文化及其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文化角度看,日本是东西合壁的“儒家资本主义”国家。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本思想”、“和谐高于一切”的人际关系、“忠诚集团主义的劳动观”等。日本企业文化突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陈旧规范,注入了东方文化的深刻内涵,使日本企业文化大大优于西方,有力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日本经济获得成功的强有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杭州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6个“中国之最”,这就是:民营企业全国500强数量最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城市环境舒适度最高,投资和商业环境最佳,休闲生活环境最好,居民幸福感最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的杭州特色,或叫“杭州模式”,基本经验是:用创新引领全局,夯实经济基础与综合协调发展;用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政府扶持与民间活力双向推动;用主导带动主体,实现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市场配置动态结合;用特色带动一般,发掘区位优势和遵重发展规律有机贯通;用文化培养互信,实现保护历史名城和追求现代文明双重目标;用民主完善治理,以整合民间智慧提高公民素质。这些合成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杭州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