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西方建筑设计领域,由于建筑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建筑设计的重点已由原来的居住舒适性变为节能减排,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将节能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时间不长,技术水平及现代化水平都较低,由于与发达国家国情存在差异,对于国外的技术也不能盲目引进,因此我国的低碳设计和国外差异较大,并且投入的资金、技术也有很大差距。低碳建筑设计是一个新兴概念,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性和长期性工程,从建筑选址、设计、规划、施工和装修等方方面面都要体现低碳理念,使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对于低碳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都有重要作用。文章将就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和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校作为节能减排单位之一,应提高建设低碳校园生活的思想意识,积极探索建设校园节能减排的制度安排。本文从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兴起及内涵为出发点,总结了校园低碳生活有利他性、环保性、科学性以及可再生性等四个方面的特点;接着从高校校园节能减排的工作分析出节能减排是实现高校校园低碳生活的基础、传播低碳生活理念的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使命等必要性;最后,针对高校校园在节能减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从制度的缺失角度分析,并提出了高校校园节能减排制度应从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监管制度体系、合理制定项目实施和运行的管理制度、构建节能减排激励约束制度体系、构建节能减排创新制度体系、推行校园低碳生活行为准则制度等方面弥补制度缺失。  相似文献   

3.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低碳减排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的共识。而随着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面开展和建筑节能工作的不断推进,节能减排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节能环保技术不仅在新兴建筑得到广泛推广运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表现出了旺盛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低碳住区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低碳住区的内涵与实现途径 (一)从绿色建筑到低碳住区 2010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列为优先培育发展的领域.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低碳住区成为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5.
低碳交通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交通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实施交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文章在界定低碳交通的概念、阐述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提出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探讨了低碳交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郭江 《中外企业家》2013,(35):160+164
随着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大力推进低碳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逐渐被建筑厂商所认可,也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建筑的节能减排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从墙体、门窗、屋面等多个角度考虑节能减排才能达到建筑整体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绿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铁把节能减排作为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节能减排方针和政策,努力开辟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建设绿色精品工程. 战略创新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中国中铁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将"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低碳经济"作为企业核心发展理念,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模式.中国中铁先后制定了《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建设实施意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评选办法》等措施,全面推行以"节材、节能、节水、节地和环保"为主要内容的节能减排施工,使绿色施工制度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李琦  齐园 《价值工程》2021,40(33):14-16
为促进建筑业节能减排发展,对装配式建筑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进行为建立双方演化博弈模型进行研究,得到降低技术改进成本和提高节能减排收益将促进建筑企业进行技术改进的结论,为政府促进节能减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沈绪明  杨帆 《物流技术》2011,(14):33-35
"十二五"规划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发展重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和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了我国物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  相似文献   

10.
西安:着力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发展目标,坚持以节能减排作为经济转变的突破口,综合运用科技、行政、法律手段,全面推动节能工作顺利开展.随着节能环保理念的深入推广,广大市民自觉、自发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初步形成"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1.
陈悦华  申杰 《价值工程》2012,31(26):1-3
文章结合价值工程在低碳建筑中的应用瓶颈及Dell Isola专家对价值工程的改进,引入建筑碳排放指数,推出应用于低碳建筑的低碳价值工程,并具体阐述了碳排放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低碳建筑的详细功能分析,文章继而介绍了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价值系数的应用步骤,最终选择出满足功能良好、成本合适、碳排放量最少的方案,实现低碳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析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鸥 《价值工程》2011,30(6):260-260
本文通过阐述高层建筑的特点与低碳节能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建筑低碳设计理念的重要意义,进而对低碳设计理念应用于高层建筑设计的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涛 《价值工程》2010,29(20):7-7
本文从分析低碳经济概念的发展、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如何建设低碳社会等方面,论证了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能源结构的转型、能源效率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型,使中国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价值工程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军岐 《价值工程》2011,30(22):5-6
低碳经济其实质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价值工程的思想、方法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相耦合。低碳经济发展涉及到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我国目前应采取技术带动型、项目带动型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带动型、资本推动型、消费引导型、组织推动型和法律约束型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瑞  贾广征 《价值工程》2011,30(1):61-62
目前,我国低碳建筑市场在运行过程中缺乏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有效支撑,还需进一步改善.本文在分析我国低碳建筑现状的基础上,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对各阶段低碳建筑的运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价值工程低碳建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春颖  侯军岐 《价值工程》2010,29(26):61-62
当今,低碳建筑已成为国际建筑主流趋势,向绿色低碳建筑转型,实现建筑业对环境低碳排放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如何在成本控制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建筑节能材料和建筑节能技术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要求我们提高技术水平以降低能耗,同时从管理学角度要求对各种建筑节能方案进行选择,从而找出最优方案。本文从建筑节能方案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角度出发,运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建筑中能耗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帮我们选择最优的技能方案。同时,本文还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了中国目前发展低碳建筑的必要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  赵先超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4):11-16,71
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和机动化过程中的中国城市,向低碳化发展是其必由之路。基于DPSIR模型,从低碳化基础、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建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环境低碳化、碳汇能力和社会低碳化8个方面构建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线性加权法对我国36个城市进行了测度。结果分析表明:城市总体低碳化发展水平不高,还没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城市,将之划分为3个准低碳城市、22个中碳城市、11个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指数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到北逐渐减小的分异态势;低碳化发展指数与城市财富和城市规模都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低碳化发展在各个方面还不平衡,薄弱之处需要提高。该研究试图为各市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实现低碳发展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物流装备低碳节能的角度,对低碳节能与物流设备的技术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重点结合企业多年实施的技术进步实践对物流装备低碳节能、科技绿色与可持续性发展方式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郭玲玲 《价值工程》2014,(16):318-319
目前全世界正面临严重的能源紧张局面和环境危机,低碳型园林的建设有助于改善环境并落实低碳目标。在设计低碳园林方面应遵循必要的原则,包括:坚持因地制宜与保护自然的原则,低碳节约与美观实用并重,物尽其用与开源节流,降低能耗与提高能效,增加园林的碳汇功能,延长园林的使用寿命,以及低碳理念的量化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越来越提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活",在这一理念下本文主要针对建筑节能方面阐述节能建筑的必要性以及实施节能建筑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