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在特种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扦捕、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落鳞片,或寄生虫破坏皮肤,以及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差异过大等,均可导致霉菌侵入伤口,引发水霉病。此时病鱼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水霉病也常有发生,严重时造成鱼卵大批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在我国分布较广,从南到北都有出现,在密养的越冬池,最容易发生此病。为了便于特种水产养殖者及时准确防治,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现将鳖、鳜鱼、黄鳝、加州鲈鱼、鳗鱼、泥鳅、金鱼等常见特种水产品水霉病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淡水鱼类水霉病在各地均有流行,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及鱼卵。以早春、晚秋最为流行,水温15~20℃时为高发期。病因主要是鱼类体表受伤或因体表寄生虫(如中华鳋、鱼鲺)侵袭而感染水霉菌所致。密养的越冬鱼、春季塘水清瘦或体质虚弱的鱼类易患此病。鱼卵因卵膜破损或未受精而被病原感染引发此病。笔者通过对当地多个养殖户的调查分析,结合平时工作总结,提出防治技术方法,仅供参考。1病原水霉病病原主要是由水霉属和绵  相似文献   

3.
<正>一、水霉病水霉病是由于鱼类因拉网、冻伤等因素造成鱼类体表损伤而感染水霉菌引起的。当水霉菌侵入鱼体后,进行繁殖,形成白色絮状丝状物,水霉菌大量繁殖并附殖于鱼体体表时,病鱼烦躁不安,食欲减退,活动不便,体质下降,最终病鱼因体质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4.
一、水霉病:1、发病症状:病鱼在染菌初期,肉眼看不到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水霉动孢子入侵伤口,吸取鱼皮肤内的营养而萌发,并迅速生长,菌丝的一端像树根一样吸附在鱼的皮肤组织肉,其余大部分露在体表外面。水霉菌丝呈白色或灰白色成棉絮状在水中飘动。鱼体寄生水霉菌后,会表  相似文献   

5.
<正> 1、团头鲂有哪些常见疾病?如何防治? 答:上期讲到细菌性疾病,本期接着讲真菌性鱼病、寄生虫病、非寄生虫病。 一、真菌性疾病 水霉病较常见,严重危害团头鲂的鱼卵,鱼苗、鱼种或成鱼的受伤部位也易感染。在鱼卵的孵化过程中,水霉菌的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当胚胎因故死亡时,内菌丝迅速延伸入死去的胚胎,同时外菌丝也随之长出。当菌丝长得多时,附近发育正常的卵粒也因菌丝覆盖,窒息而死。菌丝越长越多,造成恶性循环,大量感染可引起鱼卵全部死光。一般在水温15℃—30℃流行。鱼卵的水霉病治疗较困难,应以预防为主:(1)加强亲鱼培育,提高受精率,选择晴天进行繁殖;(2)对鱼巢、产卵池、孵化用具进行清洗、消毒;(3)采用淋水孵化;(4)粘附在鱼巢  相似文献   

6.
彩虹鲷抗病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很少发,但是水质调控不好或鱼体经运输、捕捞擦,很容易在短期内引起大量死亡,要密切注防治。常见的鱼病有如下几种。一、水霉病1、病原:由水霉菌而引起2、症状:病鱼急躁不安,独游水面或浅,游动缓慢,体表有絮状水霉着生,皮肤粘增多,鱼体消瘦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7.
<正>(三)真菌性疾病1.水霉病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养殖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病原体】多种水霉(Saprolegnia sp.)和绵霉(Achlya sp.)。【流行与危害】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早春、晚冬季节最易发生。水霉菌等多是腐生性的,因此,鱼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扦捕、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和  相似文献   

8.
鱼类真菌和藻类病的诊断与防控(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水霉病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直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病原】病原是多种水霉(Saprolegnia)和绵霉(Achlya)。【症状】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向外生长成绵毛状  相似文献   

9.
正1.问:鱼类水霉病是怎样发生的?如何防控?答:(1)水霉病的发生。是由于在鱼类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鱼体受伤,水霉菌乘虚而入;或在寒冷天气冻伤鱼体时,水霉菌乘虚而入;或鱼体被寄生虫损伤,水霉菌乘虚侵入;或鱼类密度过大时,互相斗争损伤过多,水霉菌乘虚而入。使鱼体黏液不断增多,开始焦躁不安,与水生植物或水中固体物发生摩擦,然后黏液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罗非鱼刚进入越冬期,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或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一、水霉病:多发生在水温低于22℃以下的早春,由霉菌侵入鱼体伤口致病。菌丝体在伤口大量繁殖,犹如棉絮;病鱼焦躁不安,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直到死亡。防治方法:(1)鱼种入箱前在4~5%食盐水浸浴5~10分钟进行预防;(2)发病后每箱(25平方米)用孔雀石绿20克加入10公斤水溶化后全箱泼洒,或用1%小苏打和3%食盐混合液,将病鱼侵浴,当鱼出现浮头时即转入新鲜水中。 二、烂鳃病:此病常年可见,由细菌浸入鳃部引起。病鱼鳃丝腐烂变黑,鳃盖内表皮充血,常腐蚀成圆形透明小窗。防治方法:(1)鱼种入箱前用8PPM  相似文献   

12.
一、水霉病。症状:由于霉菌产生大量酵素分解鱼体组织,使鱼体受到刺激,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在水中焦躁不安,鱼体组织坏死,病鱼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患处肌肉腐烂,行动迟缓,最后衰弱而死。  相似文献   

13.
<正>高浓度的盐可改变病原微生物的渗透压,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或者直接杀灭病原微生物,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鱼类疾病的目的。食盐在鱼病防治上应用很广泛,其用法也多种多样,现介绍如下:一、浸洗法。用3~5%的食盐水浸洗病鱼10~20分钟,可以治疗鱼类水霉病;用1~3%的食盐水浸洗产卵鱼巢或鱼卵10~20分钟,可预防鱼卵  相似文献   

14.
<正>(三)真菌性疾病水霉病水霉病几乎可见于各种养殖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动物,从鱼卵、鱼苗现成鱼均可发生,不仅可以导致病鱼死亡,而且也失去商品价值。【病原体】多种水霉(Saprolegnia spp.)和绵霉(Achlya spp.)。【流行与危害】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水霉菌等多是腐生性的,因此,鱼体受伤是发病的诱因,扦捕、运输、体表寄生虫侵袭和越冬  相似文献   

15.
<正>三四月份是水霉病和寄生虫疾病的暴发时期,请注意池塘杀虫消毒。天晴时第一天用鱼虫杀星杀虫,第二天用水霉杀星杀菌,五日后每亩施加7.5kg磷肥和1.5kg尿素培藻。一、水霉病1.产生原因:因拉网、运输会导致鱼体表创伤,从而寄生霉菌。2.主要症状:病鱼头部、尾部、躯干、鳍条及鳃部创伤的部位都会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有污泥或藻类,其状如棉絮覆  相似文献   

16.
鱼类水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水霉病是一年四季发生的鱼病。特别在秋末冬初、冬季、冬末春初鱼种水霉病一般在鱼体瘦弱或体表受伤的鱼类发生,而鱼体健壮、体表无伤、生活在良好水域的鱼类一般不会感染此病。 1、预防水霉病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黄鳝的人工饲养技术问答(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3.水霉病:又叫鳝白毛病、肤霉病。主要是受伤的皮肤伤口侵入霉菌所致。霉菌的菌丝在体表迅速蔓延扩散而生成“白毛”,使病鳝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 预防方法:(1)养鳝池在黄鳝入池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黄鳝大小分养,避免受伤。(3)运输操作中,尽力减少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1)用2%—3%的食盐水浸洗鳝种。(2)大鳝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 4.腐皮病:腐皮病在养鳝中最为常见,病鱼表现症状为: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其腹部两侧尤为最多,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  相似文献   

18.
<正> 一、水霉病 病因:发生在20℃以下的低水温季节。奥尼鱼进入越冬期时,因鱼体的损伤、鳞片脱落,导致水霉菌入侵,在受伤及病灶处迅速繁殖,长出许多棉毛状的水霉菌丝。病鱼焦躁不安,游动缓慢,食欲减退,鱼体消瘦终至死亡。 防治方法:(1)越冬池要严格消毒后才能放鱼。(2)水温应保持在20℃以上,做好保温升温工作。(3)在捕捞搬运和放养时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4)入  相似文献   

19.
<正>一、水霉病概述病原:水霉为真菌,共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种类。症状:水霉病俗称白毛病、肤霉病。水霉菌最初寄生时,一般看不出病鱼有何异常,当看到病状时,菌丝体已侵入鱼体伤口,向外生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气温的降低,秋冬季节的到来,水温也不断降低。此时正是养鱼捕大留小的季节,也是水霉病开始流行季节,在拉网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如果鱼体受机械损伤,病原菌会乘虚而入引发水霉病。水霉病俗称白毛病、水绵病。病原体常见的种类为水霉和绵霉两属。此病从秋末开始至早春鱼类都易感染。一、症状鱼体受伤处长满白色或灰白色的水霉菌丝,如旧棉絮状,病鱼焦躁不安,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