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正> 一、感冒症: 1.病因及危害情况:鳝鱼与其它水产动物一样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水温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差0.1℃。当鳝鱼运输中或鳝种下池时,水温急剧改变(温差超过±2℃)时,鳝鱼易呈休克状态,常造成大批死亡。2.症状:黄鳝失去原有的光泽,并有大量黏液分泌。鱼呈休克状态,侧卧于水面,失去活动能力。3.防治方法:在运输中换水时,温差  相似文献   

2.
<正>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鳝鱼池塘管理工作应注意以下几项关键技术。一、调节水质。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及其他污物,保持水质于肥、活、嫩、爽状态;1—2天换水一次,保持水深25—30cm。二、调节水温。鳝鱼的最适宜养殖水  相似文献   

3.
<正> 一、活运鳝鱼1、木桶装运:在桶内加入高出鱼体10厘米的水,能保活10多个小时。如每天换水2次,并保持荫凉环境,则能保持鲜活3~4天。2、蒲包装运:蒲包浸湿,每包装30公斤活鳝鱼,连包装入箩筐中,加上盖。高温季节,在筐中放置冰块。  相似文献   

4.
<正> 1、防暑降温。常用方法是在鳝池上搭棚,种植葡萄、丝瓜、扁豆等攀爬植物遮阳防暑,但如果未种植这些植物,可搭棚覆盖遮阳网或稻草等,并在池中水面投养一些浮萍、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隔热消暑。此外,还可采取加深池中水位、更换池内表层水来降低水温,有条件的可采取全日微流换水方法进行管理。总之,要防止池水的温度骤升,否则会使鳝鱼中暑。  相似文献   

5.
<正> 淡水白鲳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尤其是在水温为15℃—20℃时,幼鱼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指环虫病,易造成死亡。其发病原因有两点:一是鱼体受伤,二是水体恶化。因此,在越冬期间,要加强饲养管理,并做好鱼病预防工作。在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同时杜绝病原体带入,做好越冬池和鱼体的消毒工作,一旦发生鱼病,就应及时采取措施,尽早治疗,确保越冬成活率。 一、小瓜虫病 主要症状:病原为多子小瓜虫。患病初期,体表出现大量粘液,严重感染时,鱼体粘液增多,使鱼体周围的水呈白云状,同时背鳍、尾鳍基部充血。鱼体感染小瓜虫后,2天内即大量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 一、晕头病:发病初期病鱼停食、体色发黑、群集池角。严重时在水中窜游,急剧挣扎或旋转狂游后下沉池底死亡。该病易见于体长4厘米之前的当年鱼苗,流行季节为3—7月份,4—5月大流行。防治方法:①对设施和工具进行严格消毒。少投喂鲜活饵料,如须投喂要先消毒。②换水时,注水速度不可太急,水温差不得大于±2℃,每次换水后要及时泼洒0.4—1克/立方米呋喃唑酮,或者用生石灰上清液泼洒,使池水 pH 值在7—8。二、肠炎病:腹部膨大,有红斑、肛门外突  相似文献   

7.
亲鱼运输适宜在初冬或早春季节水温5℃ ̄15℃时进行。水温低,鱼的活动能力减弱,新陈代谢也较缓慢,耗氧少,便于运输。但水温过低,鱼体容易冻伤和长毛(生水霉病);水温过高,鱼活跃也易碰撞受伤。一、运输前的准备亲鱼运输前要制订周密的运输计划,对运输工具、消毒药物、麻醉药物、充氧设备、尼龙袋、鱼篓等都需要仔细检查,如需要中途换水,则必须预先联系或商定地点;其次,池养亲鱼转运前1 ̄2d应停止投饵,拉网锻炼,以增强体质,减少运输中粪便、粘液等排泄物对袋内水质的污染。从江河、湖泊、水库等天然水域中捕捞的亲鱼,最好经过池塘暂养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8.
<正> 黄鳝在暂养、运输过程中,发生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发烧”缺氧,使黄鳝窒息所谓“发烧”,是指盛装黄鳝的容器内水温显著升高,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直至呈暗绿色,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这标志着水中严重缺氧,大批黄鳝会因窒息而  相似文献   

9.
<正>1、甲藻大量繁殖时,池水呈红棕色。甲藻会产生甲藻素,使鱼苗中毒死亡。防治方法:发现甲藻大量繁殖时,立即进行换水,通过改变池塘的水温和水质来抑制甲藻繁殖。2、金藻大量繁殖时会分泌毒素,使鱼苗中毒死亡。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碳酸氢铵12~14克全池泼洒。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大量的成鱼都必须要经过长途运输到外地销售 ,因此 ,做好成鱼长途运输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1 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粘液丰富的成鱼进行长途运输。并让养殖户配合做好成鱼的停食、锻炼等准备工作。2 运输方式一般采用集装箱(铁皮罐)充氧汽车运输。3 装运密度一般以水温15摄氏度左右每立方米水体装运500 -600公斤为宜。若温度升高 ,密度应减少 ,反之 ,若温度降低 ,装运密度还可适当增大。另外 ,装运密度还应参考运输距离和时间作调整。4 运输途中适时换水。一般装上车后2 -3小时可换水一次 ,以后可间隔5 -8小时换一…  相似文献   

11.
中华草龟(Chinemys reevesii)又名金线龟、长寿龟,为龟鳖目、龟科、水龟属中在我国分布最广的种类,现全国各地均有人将其作为宠物饲养。饲养中华草龟过程中,要注意勤换清水,若换水不及时导致水体污染,或草龟低温下进食,或进食以后水温突然降低5℃以上,均可能诱发中华草龟胃肠炎。  相似文献   

12.
<正>春季水温回升,做好水产养殖管理工作是全年渔业丰收的关键。现介绍几个春季水产养殖技术要点,供同行参考。一、及时换水池塘水质经整个冬季的越冬生产管理,各有关理化因子肯定会发生变化,尤  相似文献   

13.
<正> 黄鳝在暂养、运输过程中,发生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发烧”缺氧,使黄鳝窒息 所谓“发烧”,是指盛装黄鳝的容器内水温显著升高,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直至呈暗绿色,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这标志着水中严重缺氧,大批黄鳝会因窒息而死,但是这时体质比较健壮的黄鳝,往往能挤到表  相似文献   

14.
<正>在养鱼场,不管水源是否充足,都要打一定数量的深井,因为其具有多方面的益处。1.可以补充水源。在河水等地表水水源不足时,可以作为水源进行补充鱼塘水体,以满足鱼类的正常生长生活条件。2.可以及时换水。因为井水随时都可以抽取使用,不受季节、时间、枯水期、盈水期等条件的限制,比河水等水源使用更方便。3.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降低水温防暑。由于井水属地下水,水温与地面气温相差较大。在炎热的夏天,深井水水温比气温相对较低,比鱼塘池水的水  相似文献   

15.
<正> 1、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氧换水。黄梅天常出现雷雨和闷热天气,气压较低,加上水温持续升高,鱼虾等摄食量增大,排泄物也增多,水质极易恶化,造成缺氧。因此,每天要及时开增氧机增氧。如碰到异常天气,应适当延长开机增氧时间,以保证池内有足够的溶氧量。同时,要勤换新水,隔天换去底层水10-15cm,促进池塘上下层水体交换,维持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发生原因1、水质水温失宜。不及时换水,鱼的排泄物、分泌物过多,微生物孽生,蓝绿藻类浮游植物生长过多,部可使水质恶化,溶氧量降低,使鱼发病。水温突然变动,温差超过5℃以上,水温超过适应范围的上限或下限,都会使鱼发病。2、饲喂不当。如果投喂的饲料营养成分不足,或者不能定时定量,饥饱不匀,或者饵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感冒病 病因:此病因水温剧变,温差悬殊过大引起。长途运输过程中,换水时如果温差超过±2℃时也可导致此病。多发于夏季。 防治方法: 1.给鳝池换水时,如采用地下水,应先使水经过一定流程升温后再细流注入。 2.长途运输中换水时,温差不得超过±2℃。若无适宜水源可采用局部淋水徐徐加水。 3.所换新水,每次不可超过全池老水的1/3。 二、发烧病  相似文献   

18.
春季水温开始回升,各种细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衍,同时,鱼类经过越冬期,体质较弱,对外界抵抗力相对较差,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因此,做好春季淡水鱼类病害防治工作是全年养殖增产的关键。一、做好池塘消毒,改善养殖水体环境。越冬期间,由于池塘较少换水,各类水生生物的代谢废物蓄积在水中;春季水温升高后,这些代谢废物开始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溶解氧,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会使鱼类感染各类疾病的机率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9.
<正>热带鱼越冬病鱼死鱼的共同表现为鱼体吻部、头部明显充血;有的鱼下颌部、颊部及背鳍、胸鳍基部也充血;头部鳞片容易脱落;在吻部、头部顶部出现溃疡。病鱼游动缓慢、离群独游、食欲减退,逐渐死亡。冬季气温一般都在零度上下,而热带鱼生活的水温仍须保持在20℃以上,水温与气温相差20℃以上,幅度很大。热带鱼因摄食,经常将头部露出水面而暴露在与水温相差20℃以上的冷空气中,吃饱后又潜入水中。头  相似文献   

20.
正黄鳝在暂养运输中,发生大批死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发烧"缺氧,使黄鳝窒息。所谓"发烧",是指盛装黄鳝的容器内水温显著升高,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直至呈暗绿色,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这标志着水中严重缺氧,大批黄鳝会因窒息而死。但是这时体质比较健壮的黄鳝,往往能挤到表层,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