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8—2017年我国31个省(市、区)(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与城镇化质量、区域经济质量的发展变化特征之间具有一定关联性,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滞后于其它两个子系统发展,且滞后期大约为2年;②2008—2017年,我国各省(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总体比较稳定,且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明显;③从风险因子探测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是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因子交互探测结果来看,双因子交互作用要强于单独因子作用;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是由基础设施支撑力、资源集聚力、经济拉动力、政府调控力、市场推动力、社会促进力等多元驱动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为研究区域,构建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健康距离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2008—2017年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时间上,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旅游公共服务失配度区域绝对差异减小,相对差异增大;(2)空间上,旅游公共服务由不均衡中度失配向均衡良好水平演进,并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3)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9省份旅游公共服务失配的因素各异,其形成机理是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124,自引:10,他引:114  
陆林  余凤龙 《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其变迁,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区间差异是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以世界遗产、旅游区(点)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本指标,文章综合评价了我国旅游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发现其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文章还实证分析了区域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影响,结论为旅游资源只是影响我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因素之一,区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也是区域旅游业发展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现"梯度化"分异特征,经济社会综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呈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呈现"集群化"分异特征,城市群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壮大城市发展规模、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从提升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强化系统间相互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优化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维度建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空间统计方法探究中国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非均衡性,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公共服务质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沿海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高,表现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性空间布局。(2)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差距和“多级分化”现象,八大地区之间公共服务质量绝对差异趋于扩大,总体基尼系数波动呈下降态势。(3)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呈现“空间溢出”效应,与高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加,与低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减小。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出城市旅游效率演化的"三阶性"及其空间分异效应,以海南国际旅游岛为案例加以验证,并提出了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经营技术的流动性、易模仿性决定其空间扩散迅速,城市旅游效率相应地呈现出要素规模投入、技术改善发展和创新主导三个阶段;2城市旅游产业发展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溢出效应和空间连续性,使区域城市演化产生较大分异;3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城市旅游效率较好地验证了演化"三阶"论,它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的差异在缩小,纯技术效率差异在扩大,技术差距是当前主要分异动因。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商业发展、交通区位条件、邻近关系和政策共同影响了效率演化;4应积极引导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投资方向与布局、建设多元化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城市旅游之间的关联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人们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健康旅游已成为支撑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论文旨在构建健康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全局莫兰指数等多种计量方法,对2009—2018年云南省16个州市健康旅游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发展水平对云南省健康旅游的影响大于服务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因素,导致发展内驱力有所不足;云南省各州市健康旅游发展变化趋势不同,呈现稳健性、正"V"型、倒"V"型三种类型,三者区域数量呈现梯度减少;云南省健康旅游发展协调性较差,多数处于"互补类"和"附加类",并且多属于产业型发展模式;云南省健康旅游发展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变化趋势,正在由"单中心"发展向"多中心"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9.
入境旅游是一种以人口流动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现象和社会现象,研究入境旅游是否存在"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有助于科学把握入境旅游空间分异规律,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和加深对"胡焕庸线"地理特征理解。运用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层异质性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空间分异格局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分析中国入境旅游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距较大,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明显的集聚趋势;(2)入境旅游呈现明显的"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由东部到西部地区,逐渐从热点区域过渡到冷点区域,"胡焕庸线"能准确地反映入境旅游空间分布的集疏特征;(3)各影响因子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力差异明显,单个因素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力减弱,其中对外经济联系对入境旅游影响最大;(4)实际利用外资、对外开放程度、旅游接待能力、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公共交通、国际旅游开放度是中国入境旅游的核心驱动因素,是"胡焕庸线"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推动了入境旅游空间分异格局形成。  相似文献   

10.
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及环保减灾五个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值法、Moran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总体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但维度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服务和环保减灾服务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核心驱动力,而教育文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则成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短板。(2)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区域差异显著,整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分布格局,且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关系。(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本地区和邻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具有促进效用;农村人口密度则对本地区和邻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具有负面影响;城镇化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具有相反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欣  张平宇  刘晓琼  刘林 《经济地理》2012,32(12):79-84
以沈阳经济区23个县为研究单元,基于BP神经网络和ESDA方法,选取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9项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分别研究2005和2010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特征和驱动因素,并得出结论如下:①2005年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南北差异显著,2010年南北差异弱化。2005—2010年,南部的海城、大石桥等县市的经济水平较高,东北部的开原、调兵山等县市的经济水平上升,中南部的辽阳、灯塔等县市经济水平下降。②2005—2010年,沈阳经济区经济水平相近的县市在空间上的集聚特征有所弱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沿交通轴线布局的县域经济带。③从局部差异来看,2005年在沈阳经济区南部形成岫岩、桓仁等"高高"型县域集聚区,以及北部的彰武、康平等"低低"型县域集聚区。到2010年,除开原市属于"高低"型县域外,其他县域经济的空间极化特征不明显。④深入分析沈阳经济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得出结论如下:区位条件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自上而下的政策驱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外部动力,中心城市的极化扩散作用是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考察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包括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等3种协调发展类型,在时间特征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良性发展态势,并表现出明显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4.
边境旅游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边境生态安全。论文通过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用熵值法、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9—2019年边境9省区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总体上呈“U”型特征,各省区安全差异有扩大趋势,2016年是安全转变的重要节点;(2)从空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边境线“纬度分异”特征,整体形势严峻;东北、西部、西南边境地区安全变化情况分别为复杂型、恶化型和改善型;(3)影响因素方面,各系统层障碍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系统上升速度最快,主要障碍因子为社会类型指标和经济类型指标,三大边境地区主要障碍因子由驱动、状态系统指标向影响系统指标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空间差异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任旺兵  申玉铭 《经济地理》2004,24(1):100-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际旅游稳中有升,国内旅游持续增长,旅游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突出。文章对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旅游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从“量”与“质”两个方面构建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文章测度了2011—2020年全国30个省(区、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然后借助绝对β收敛、核密度估计、NICH指数与Hurst指数叠加等方法分析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与发展趋势,最后运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因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向好且具有收敛特征,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东部沿海地区为高值聚集区;(2)未来全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东西差距有缩小趋势,而南北差距有扩大风险,同时西南地区及中部地区增长趋势较强,而青海有弱反持续发展趋势;(3)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具有动态性,主要来自创新驱动、环境效应、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效率4个方面,以及服务质量与文旅协调度,还需特别关注旅游业发展稳定性与旅游业效应发挥。为此,文章从强化增长极溢出效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破除主要障碍因子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驱动下张家界经济高增长运行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学锋  孙根年 《经济地理》2012,32(3):161-165,172
根据张家界1989—2009年旅游业和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利用旅游收入和GDP两个基础指标,引入旅游服务密度指标,结合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σ系数,分析张家界旅游业和国民经济高增长的区域响应性及时间同步性。结果发现:①张家界国民经济增长运行中表现出震荡发展、稳步发展和调整发展三个明显的阶段;②旅游业发展在空间上体现收敛特征,国民经济增长在空间上与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响应性和差异性;③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时间同步性;④作为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区域间差异呈现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旅游经济与交通系统耦合空间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旅游经济与交通两大系统共选取12个指标,构建了测度两者耦合协调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功效法的结合测度了云南省各市州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得分,应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旅游经济与交通耦合协调态势。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与交通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区际差异,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聚分为旅游经济发达区、较发达区、一般区和落后区,旅游经济极化态势较为显著,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滇中、滇西北为旅游经济增长极核,以周边市州等次旅游经济梯度区域为辅助的"核心—边缘"式空间格局。(2)交通发展聚分为交通优势区、较优势区、优势一般区和优势落后区,在空间上呈现以滇中昆明及其周边市县为核心圈层逐渐向外围市州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3)耦合协调度方面,极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在空间上呈现"单极面状"布局,高耦合协调度型市州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空间态势,低耦合协调型市州主要区位指向偏向于远离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北部和偏远的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与旅游经济互动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旅游业发展则对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理学视角,综合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分析方法等探索2000—2016年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化轨迹,并运用VAR模型模拟旅游生态效率及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区域差异有所减小,但极化现象逐渐凸显。②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方向性逐渐减弱,整体呈现出"东北—西南"向的空间分布态势。③多数省域旅游生态效率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脉冲响应都呈平滑响应态势,前期波动较大而后期趋于平稳;各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生态效率的相互贡献程度整体上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升,但仍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建议未来黄河流域旅游业发展应当进一步破除行政壁垒,推进省域间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应当因时制宜,以短期为主,长期为辅,把握互动响应峰值时期;各省应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晓冬 《经济论坛》2012,(11):58-60
文章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加强旅游信息服务和建立旅游安全监测服务四个方面对呼和浩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指出呼和浩特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遵循"坚持政府主导,不排斥企业参与和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