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总结已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关系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两者之间主要集中于相关性和因果关系;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计量指标、方法对不同时期和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六种不同可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8~2012年间十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社会影响假说和可利用资金假说,即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情况越好,其财务绩效也越好;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越好,其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0-2014年披露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的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实证检验上市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其财务绩效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目前我国银行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履行存在不足,尤其是国有银行. 相似文献
4.
5.
随着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兴起,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企业应摒弃以往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追求和股权至上的观念,积极承担起包括环境责任在内的社会责任,追求长远发展。本文分析了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模式和指标体系的构建,详细介绍该评价模式框架的构建原则及其中各指标的确定,以实现企业和社会的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CEO薪酬与企业业绩互动效应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本文利用逐步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 ,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CEO薪酬的激励制约机制和激励制约效果。结果发现 :(1)决定CEO薪酬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营业利润率变动 ,决定CEO薪酬下降的因素则主要是总资产净利率变动 ,这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层面已体现了一定的激励制约机制 ;(2 )增加CEO薪酬对提高企业的规模和股东财富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降低CEO薪酬却不仅不能提高企业规模和股东财富 ,反而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不仅说明CEO薪酬也具有“工资刚性”特征 ,而且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CEO薪酬也仅有单方面的激励效果 ,而没有预期的制约效果 ;(3)无论是增加或降低CEO薪酬 ,CEO均不存在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的机会主义行为 ,这表明CEO进行盈余管理或利润操纵的动机不应该是为了增加其公开性薪酬 ,而应该是居于除公开性薪酬以外的其他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我国2007-2009年沪深国有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针对企业财务业绩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重新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采用新的计量方法,在对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责任指标进行分解,用经济责任、职工权益、环境责任、产品质量、社会公益和企业文化六个方面来度量企业社会责任,并采用打分的方法进行赋值,从上市公司已经公开发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中选取数据,通过逐一研读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手工收集数据,得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分数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替代变量,检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出发,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理论框架,提出以股东、员工、消费者、政府为利益相关者的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和层次分析法设置权重.并通过对我国上市的14家银行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了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基本上证实了金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财务绩效等理论假设. 相似文献
9.
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2005年我国在修订《公司法》时规定了企业社会责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在维护股东利益同时主动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性事业。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规定董事责任、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独立董事监督机制实现社会责任目标,但同时要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管,并把实现营利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选取适当的指标测量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评价企业财务绩效,同时,设置其他影响财务绩效的因素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选取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2012年5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模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与稳健性检验,得出结论:对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能提升企业财务绩效,但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长期性.同时,根据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研究结论,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制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2011~2012年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486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OLS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在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情况下,公司社会责任对财务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多次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能够促进公司财务业绩;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能够直接促进公司财务业绩的提高;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通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高公司财务业绩。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联系更为紧密,全球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企业信用危机等的挑战,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发展。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社会生产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遵循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表现,也是企业追求价值增值的实际需要。在对国内外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阐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路径,并利用A股上市公司2009-2011年292组数据,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为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15.
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赤道原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Zhang Changlong 《国际金融研究》2006,(6)
赤道原则是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是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推动的结果。它要求金融机构对于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尽到审慎性审核调查义务。它能实现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的有机统一,对社会、金融界和金融机构本身都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它已成功运用于国际实践,呈现出自己的特点,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 我国金融机构要讲究策略,积极应对接受赤道原则。 相似文献
16.
共同治理模式下的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需求与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受托责任以及三权分离的财务特征基础上,剖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下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需求特征和供给动力,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所有者缺位以及信息需求的分散性、信息披露成本的制约以及政府监管能力有限等因素是导致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供给不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利益.为了使企业相关利益者了解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企业必须披露有关社会责任信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意识.因此,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时,应披露能源利用、环境保护、职工利益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年报附注中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白皮书等. 相似文献
18.
股东利益取向和相关者利益取向是企业财务目标的两种基本利益取向.企业财务目标的利益取向是一定的理财环境下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其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拥有的优势、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偏好及承担风险的能力、企业内部股权结构的集中程度及产权约束程度、企业外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和企业财务治理中财权配置状况是决定企业财务利益取向这一博弈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孙亦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5):22-26
近期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经济案件的频繁发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思考。本文从政府责任定位的角度,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社会阶段、社会保障产品的层次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Recent research in accounting explores how firms use “individual” or “non-financial”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in executive
compensation contracts. We model a firm that conditions bonus payments to executives on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available
to those outside the firm. This raises two issues. First, market participants may use the magnitude of such payments to infer
the non-public information. Second, because information that is non-public is, by extension, non-verifiable, the firm cannot
write explicit contracts based on it. Combining the relational incentive contracts and financial signaling literatures, we
examine equilibria of a signaling game in which bonus payments from a firm to a manager convey non-public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firm’s future cash flows. Our main result is that increases in corporate myopia can, under some conditions, lead to increased
profits. This finding is contrary to that typically found in financial signaling mode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