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7 毫秒
1.
一、社会主义农业扩大再生产的标志与具体表现形态社会再生产具有簡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基本形式,这是馬克思再生产学說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整个社会总体的再生产,而且也适用于作为社会生产总体的重要构成部分的工业和农业的再生产。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再生产的状况对于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进行有着决定的意义,只有在农业生产規模不断扩大,农业中提供的粮食、原料、劳动力、市場、資金积累不断增长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工业及整个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才能够順利地进行。因此,揭示社会主义农业再生产的形式,正确划分农业簡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界限,特別是揭示社会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源是生产诸要素中最活跃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劳动者的劳动,并由劳动者组织、控制、协调等,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再生产和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从社会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統一的角度,对馬克思再生产公式的具体化問題,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并不揣浅陋地提出了一个具体化的再生产公式。在那篇文章里,限于篇幅,未能将一些动态因素納入进去,考察它們对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影响。在这些动态因素中,不同扩大再生产途径的不同結合,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馬克思在它的再生产公式中只考察了增加劳动人数这样一种扩大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为创作《资本论》第二卷,于1865年至1881年间先后写了八份手稿。现行的、由恩格斯编辑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是根据第二稿和第八稿整理成书的。在这里,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研究集中在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上,而在1865年写的第一稿中,则专门详细地研究了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研究了对物质资料再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社会主义再生产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虽然有着根本性质上的区别,但从物质资料生产这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考察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所揭示出来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再生产中也是存在的。学习这份手稿,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而且对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4 生态经济再生产和生态经济周期。生态经济再生产是生态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也就是生态环境再生产(无机环境再生产和生物环境再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产条件,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永无休止的循环往复和螺旋式上升。也可以说,生态经济再生产是生态经济生产力再生产和生态经济关系再生产的统一。生态经济周期是生态经济再生产的时序性、阶段性和往复性的表现,也可以叫做生态经济再生产周期或生态经济更新周期。它是生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1978—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其重要因素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受到单产提高缓慢、播种面积波动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生产,首先应该提供一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增加粮农收入是根本。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政策与科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近5年来中国粮食虽丰收增产,但并未摆脱"N"字形波动轨迹,因而在任何时候都决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而粮食生产的正外部性、发达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经验及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都证明:政策与科技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文以政策扶持与农业科技支撑为切入点,构建对策体系,以应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面临的严峻挑战,真正做到丰粮于策、增粮于技。  相似文献   

8.
聂英  夏英 《经济纵横》2016,(4):70-76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影响因素的必要性。在考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粮食产能建设作用及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中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及强度进行分析,并从综合因素贡献度、抗灾能力、农业机械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服务体系等角度,提出促进东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加工储运等多个领域,其内涵和外延也更加丰富。在众多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中,粮食供给因素、粮食生产的结构性因素、粮食流通因素及粮食的需求因素是主要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产生较大影响,需要我们在制定粮食安全战略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实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杨春  陆文聪 《经济地理》2008,28(5):813-816
中国的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区域特征明显,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及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庞英  李树超  周蕾  孙巍 《经济地理》2008,28(1):113-117,162
提高生活水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保证这一主题实现的必要手段。文章基于非参数生产前沿面理论,将资源配置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要素可处置度,分析中国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以来,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时空特征、变化态势以及主要制约因素。结果表明,全国及其三大流域粮食生产资源投入要素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中国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平均水平是上升和改善的;中国及其三大流域制约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是产出规模效率。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以提高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消除制约中国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发挥规模效益;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粮食生产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适时做出进一步激励粮食生产、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安排,同时这也是弥补市场失灵、稳定粮价、促进粮食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日益感受到人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力资源是21世纪的战略资源,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人力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只有经过人的劳动,物质资源才能完成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增加社会财富,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方向距离函数,运用2001—2012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面板数据,分析其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环境技术效率及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来看,不考虑环境污染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呈现"W型"趋势;考虑环境污染因素,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呈现"U型"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除安义县、九江县、永修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等六个县(市)外,其余各县(市)粮食生产传统技术效率均大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从粮食生产与环境协调性来看,"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县(市)个数先减少后增加,"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为协调"、"粮食生产与环境较不协调"的县(市)个数均先增加后减少,"粮食生产与环境高度不协调"的县(市)仅2012年出现在都昌县、新建县和贵溪市。  相似文献   

14.
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問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問题。如何利用馬克思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再生产公式,并把为馬克思所舍象的、但对具体研究社会主义再生产比例有意义的一些重要因素納入进来,以便进一步揭示社会主义再生产中一些主要比例的变化規律性,这是摆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为此,我曾不揣浅陋地从社会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統一的角度,对馬克思再生产公式的具体化問題作了初步探索,并尝試地提出了一个具体化的再生产公式。在这个具体化再生产公式中,从社会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統一的角度考虑,把第一部类的产品(Ⅰ)进一步細分为三大部分:(甲)用于补偿第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各因素对湖南省粮食生产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各要素对湖南省粮食生产的贡献,得出湖南省粮食生产已经出现规模报酬递增趋势,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有重大的减产效应,并且种植制度改进等因素对增产有很大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刘瑞峰 《经济师》2014,(10):71-73
基于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内涵,对当前河南省粮食生产条件及现状、生产概况等分析基础上,从土地资源利用、农业基础设施、机械化程度、农业科技化及产业化等方面找出制约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快河南省粮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并促进粮食生产,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把握了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中国的粮食生产。通过建立C—D生产函数,利用中国1990-200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可以根据估计结果定量分析中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解释地区间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马克思唯物主义论的理论基础知识,对农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解析,农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顺应了自然法发展规律,也符合客观环境的具体要求,它是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两者有效结合的产物。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包括一般的生产劳动过程、农业生产力的再生产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三个方面。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互不离分的,农业经济再生产指导着自然再生产活动有序进行,而自然再生产随着经济再生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河南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低碳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深刻说明了粮食与生命之间的本质联系。加强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升其粮食生产能力是中国实现社会稳定,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文章首先应用因子分析法,探析了影响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劳动力和资金投入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动态变化路线分析,指出当前粮食生产模式不符合低碳农业的要求。因此,结合河南各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分析结论,从制度创新、粮食生产技术领域提出提高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低碳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明显上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北移;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本文认为,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以及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善平衡区生产条件和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