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与宗教的冲突——解读格雷厄姆·格林的宗教四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雷厄姆·格林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布莱顿硬糖》、《权力与荣耀》、《问题的核心》和《恋情的终结》被称为宗教四部曲,都涉及到了天主教和天主教徒.在这几部宗教小说中,作家以独特的创作题材为我们剖析了人性与宗教之间的种种冲突,描述了一个由多种信仰、特征和经历的人们所组成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及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遭受的精神危机.解读格林的宗教四部曲,可深切地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精神生存的关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区域文学和地域文学的区分,揭开以《湖北文学史》为代表的地方文学史编撰中由于二者混淆所带来的问题。然后对今后地方文学史的编撰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秉承地域独特的精神传统并将其贯穿始终,以大文化的视野,接纳异文化辐射的同时,把宗教文化也纳入其中,将最能表现地域特色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事实进行梳理,并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叶净能诗》作为一篇宗教文学话本,是道教徒利用民间说话艺术形式进行宗教宣传及宗教神话人物的宣传的作品,与史书上所记载的叶净能并没有对等关系。《叶净能诗》把初唐到盛唐百余年间的一些著名道士的奇闻轶事都“捏合”在道士叶净能的身上,集中表现他的奇术异能。本文试图通过对《叶净能诗》进行分析,窥探早期白话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元宗教精神、信仰情怀的历史性的剖析,探索元宗教精神、信仰情怀对哲学、化底蕴的作用、影响,得出“宗教无小事”的结论,从而提出理顺党的宗教政策并促进宗教革新以适应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从文学角度而言,宗教宽容理论对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小说的读者和作者产生了较大影响。以《艾凡赫》为例,受到宗教宽容理论影响的司各特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教会群体对教徒的宽容、部分基督徒对犹太教徒的宗教宽容和犹太教徒对基督徒的宽容,佐证了这个时期的小说反映了宗教宽容理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安娜卡列尼娜》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爱欲问题入手,剖析了两部作品中的爱欲根源以及所体现的宗教意识,并指出两部作品在此问题上所表达的不同手法和意蕴。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2006年的《南方周末》上刊登的文章《中国需要"启蒙运动"》引起了中国文化圈的一场讨论,本文提起文艺复兴的兴起,从中世纪所发生的瘟疫、战争、宗教等方面做了剖析。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9.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理论,作为其后期重要思想,并非是与其早期《小说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发生的思想断裂。卢卡契对现实主义所寄予的希望可以在这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找到渊源,他一直认为文学能够实现人类精神世界的救赎。贯穿卢卡契前后理论演变中的不变立场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都认为文学受制于社会,但伟大的文学可以超越社会意识形态的限制,在“物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获得总体性。  相似文献   

10.
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师范类毕业生的产出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旨在对照《办法》要求,通过剖析高专师范类专业认证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联系,阐明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提出明确一个目标、加强两项建设、搭建三大平台、落实四项制度的策略,加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都柏林人》中成功描述了都柏林人瘫痪生活状态。《死者》作为这部小说集的压轴之作,篇幅最长、寓意最深。文章将从"精神顿悟"的角度入手,逐步剖析《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Gabriel)从无知、麻木到自我反省,进而获得精神顿悟的过程,并探讨这一主题对整部小说集内涵寓意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厄普代克的《圣洁百合》聚焦威尔莫特家族四代人的信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宗教世俗化问题和世俗化多样复杂的表现形式,并阐释了在宗教世俗化背景下电影作为替代性宗教的功用和弊端。作家要暗示的是信仰是人们摆脱精神困境的出路,但还需要追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成就早已被公认,但人们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没有触及人的精神的深层。如果将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为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特别是对发现自我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会使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奧斯汀对人的精神的剖析是严肃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1906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深入解释了屈原文学的根本精神,即在对屈原主体人格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屈原文学的精神就是"国身通一"的具体体现。这是王国维认定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根本原因。而叔本华的哲学则是王国维分析屈原文学精神的外缘,而非根本的思想凭借。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对苔丝生存的精神生态空间进行探索,反观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贞操道德观以及宗教、法律对人精神空间的挤压和控制,揭示现代理性文明对自然人性的扼制和毁灭,从而揭示造成苔丝悲剧的本质真相,加强对理性文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下文简称《导言》)中,马克思以宗教批判和政治批判为切入点,揭批了德国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社会解放的根本力量在于新生的无产阶级。《导言》遵循着政治批判和宗教批判的逻辑构筑,最后将实现人的解放上升为批判的终极旨归。对此,马克思强调要将无产阶级同哲学武器相结合,进而实现对人的本性的复归,将那些深受宗教僧侣精神统治和被现实制度奴役的悲惨德国人变成真正的人。深入探析《导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最初构筑,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文学和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但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二者具有密切的关系。文学和宗教是在上古时代产生的,二者虽然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文学产生于宗教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某些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宗教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代东方的诗歌、古  相似文献   

18.
约翰·罗纳德·鲁埃尔·托尔金的《魔戒》是奇幻文学代表作,在英美学术界的研究已相当成熟,其研究领域涵盖宗教、哲学、神话学、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等。论文从《魔戒》与基督教《圣经》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分析其叙事模式。《魔戒》巧妙而显明地运用了源自《圣经》的U型叙事模式,主要表现在正面人物起伏的命运上,同时反面人物命运则通过对U型叙事模式的魔怪式模仿来表现,即倒U型叙事模式,通过对比描写揭示出善恶冲突观,恶终究会被压制,善是万物最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与《活着之上》有着独特的叙事伦理:他在文本中也展现身体和欲望,但又有超越的精神追求;他一面书写着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表达着对诗意与远方的向往;在面对非此即彼的道德选择时,他不作简单判断,只是深情地呈现世界、领悟存在。阎真的知识分子小说叙事,开创了中国文学崭新的精神空间与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个大画家,他用白描或细描的手法为我们描摹出许多典型的人物。其著名小说《阿Q正传》刻画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人生,剖析了中国人的魂灵。其小说主人公阿Q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农民代表,蕴含着深广的精神意义,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