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根据省情,对财政体制做了四次大的调整,较合理地界定了省与地、市县的财政分配关系,从根本上打破了省里吃中央“大锅饭”、地市吃省里“大锅饭”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特别是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了较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分配关系。省财政通过实施财政收入“亿元县工程”、“上台阶工程”和困难县“自立工程”,建立并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采取以奖代补、消赤配套、优惠政策“捆绑”使用,与目标责任挂钩等措施,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1995-1999年,省、地、县三级(不含厦门)财政总收入分别递增13.58%、15.80%。14.96%,在实现各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共消除滚存赤字2.37亿元。1999年财政收入亿元县(市、区)达68个,约占全省县级预算单位数的73%,其中晋江市、福清市、南安市和马尾区财政收入都达5亿元以上。但随着以市场化为取向改革的深入,福建的财税体制上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问题,影响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是省对下财政体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1994年中央对各省全面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同年,福建省也对市地县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福建省分税制财政...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重在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现行县乡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已成为"三农"压力的着力点,所以对县乡两级行政管理体制做出改革可以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找出一个突破口.即改变市辖县体制,消除省、县中间层;取消乡级政权机构.  相似文献   

3.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在当前我国分税制体制下,国税机关与地方财政利益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仅从实际工作对其关系进行简要阐述。一、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国税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1994年我国实施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税务机构分设为国税和地税两套机构,国税系统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地税系统从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由于机构分设,国税机关主要负责征收中央级税收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收,有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级政府领导还不完全了解国税征收的税大部分再…  相似文献   

4.
中国分税制改革20周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石的决定性改革。本文在回顾分税制改革二十年历程的基础上,对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分税制改革后所出现的“土地财政”现象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做出澄清,并指出我国分税制改革需着重处理好“四大关系”:即分税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体制改革与主体功能区建设、财政体制改革与城镇化建设、“营改增”与财政体制改革等关系。最后提出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合理界定两者边界;明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和事责;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构建地方税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硬化预算约束,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措施建议,以完善和深化分税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对省以下政府间收支责任划分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规定,各省情况相差很大。总的趋势是,省、市(地)政府普遍采取上收财权、层层预留机动财力的做法,财权越来越向上集中,基层政府的制度内收入来源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事权更多地由下一级政府承担,财政支出压力逐级向下释放,基层政府所掌握的财力与公共服务职责严重不匹配。分税制改革以后,总的收入分配格局为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大约占50%,省级大约占18%,市级大约占12%,县乡大约占20%。但是县乡供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财力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6.
刘薇 《天津经济》2009,(8):54-56
一、推进扁平化改革和财政“省管县”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要求,改革财政体制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首先应当考虑推进扁平化改革和财政“省管县”。扁平化管理理论认为,信息传递链条越长,信息失真率就越高,信息传递速度就越慢。在知识经济时代,少层级、大幅度的扁平化结构是现代组织层级结构的主导模式。就政府管理而言,我们实行扁平化改革意味着权力下移、基层组织的权力增加,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省以下分税制的真正贯彻。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国家中政府层级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按照“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五级政府相应设置五级财政,弊端曰益凸显。鉴于我国政府层级与财政层级过多,应着力构建“中央政府一省级政府一县(市)政府”三级政府体制,相应形成“中央财政一省级财政一县(市)财政”三级财政体制。这种三级政府与三级财政体制的建立必须依赖于两项重大改革:一是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  相似文献   

7.
应该更新“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权与财权统一”理论和财政体制仅适用于计划经济和中国改革初期的经济机制和制度环境,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经同这一理念发生了明显的不协调。1994年分税制改革打破了“事权与财权统一”的理论和体制框架,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间财政关系雏形,但是由于分税制改革的渐进性、阶段性,使得中国目前政府间财政关系中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主张坚持和完善分税制改革方向,同时创新性提出更新政府间财政体制框架的一些关键性概念和范畴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杨  杜剑 《新西部(上)》2009,(10):62-62,55
本文论证了“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和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不能实现彻底的分税制,还有部分共享税;第二,没有必要增加政府数目。  相似文献   

9.
李坤 《山东经济》2007,23(5):77-79
从宏观背景分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一、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推动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建设;二、从制度上破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以减少财政层级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上下级财政关系,建立起规范的地方二级财政体制,以此来带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虚化市级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从我们现行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看,随着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我省在1999年前后实施的市区(县)财政体制在规范市区两级财力分配、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等体制改革方面效果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宏观经济和市区(县)两级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区域经济结构明显改善,区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分税制与“九五”时期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取向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五”时期正是“分税制”这个新制度运行的第一阶段,有两个原因使中国的财政体制在这一时期成为瞩目的焦点。第一是中国政府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努力。第二个原因与县乡财政困难和农民负担问题凸显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将对“九五”时期分税制的运行效果以及财政支农政策的变化作一初步分析并给出简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玲 《湖南经济》2001,(1):43-45
从 1994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旨在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的积极性,贯彻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的理财思想,加快振兴财政的步伐。从六年的实践看,这种体制总体是可行的,但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某些方面还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由此,改革完善分税制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议论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显得非常迫切需要。 一、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职权不清,导致事权与财权不统一;二是尚未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所得税和增…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以来 ,农业产业化在广大贫困地区获得了蓬勃发展 ,从当前各县(市)的实践来看 ,“建一个企业 ,活一片经济 ,富一方农民”已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作为产业化经营关键环节的龙头组织 ,大多数仍是效益低、规模小、结构松散 ,只求数量扩张 ,忽视质量效益 ,基本上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自我积累机制和风险保障机制。因此 ,在实践中如何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贫困地区县乡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一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 ,贫困地区普遍存在龙…  相似文献   

14.
由地方县乡财政困难引发的要不要坚持分税制的大讨论正在升级。一种观点认为,分税制只适宜于中央和省级之间,而省以下不宜提倡都搞分税制,主张区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后者不搞分税制。这种思路和主张,可简称为“纵向分两段,横向分两块(类)”。本文作者认为,在中国渐进改革中,采取种种过渡措施,以“分类指导”方式逐步完成省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构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分类指导中,决不应当把种种条件约束之下不得已的过渡安排,放大到否定分税制最基本的一体化制度框架的层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省管县”财政体制应完成三大任务:政府资源统一配置,重新配置省与市、县(市)之间的共有事权;财力与事权互相匹配,非税收入由体制外分成转为体制内分成;转移支付合理透明,整合省对市、县(市)的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6.
县乡财政困境的制度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晓霞 《山东经济》2006,22(3):85-87
我国县乡政府存在的财政困境,从制度上看,与政府层级过多、分税制的缺陷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必须减少政府层级,转变政府职能,财权和事权相对称,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和改革税制,完善税收征管体制等。  相似文献   

17.
《重庆与世界》1996,(3):30-30
我县乡镇财政在建立、巩固、完善、提高的前进过程中,财政管理体制也进行过多次变革。通过实施三轮不同形式的财政包干体制,相对独立了县乡两级的财政关系,明确了县乡两级的财权,也充分调动了乡镇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财政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分税制的全面实施,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格局,县乡财源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财政包干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和弊端,主要是: (一)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因为财政包干体制包了一个乡镇所辖区内的所有税收,收多收少直接关系到乡镇的财力,乡镇经济发展越快,收入就越多。这样,乡镇政府为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常常不惜以地区封锁、市场割据等手段设置"贸易壁垒",保护当地企业,统一市场自然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联邦德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高速、稳定发展的阶段,从而创造了所谓的“德国奇迹”。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与完善了联邦德国独特的、以分税制为基础的三级财政平衡体制。这个体制在整个的联邦范围内对国民财富的分配与使用,从而对缓和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之间的贫富差异矛盾以及对整个经济的稳定、持续地发展起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祥云县在政府行政改革,特别是县乡两级事业单位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项机构改革本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探索在西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区,精简县乡两级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和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并在精简人员机构和职能设置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被精简人员和机构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20.
冯琳 《湖南经济》2001,(12):26-27
财源是财政收入的源泉,财源建设是理财之本,从发展战略高度考虑,无论哪一级财政,都应该将财源建设放在首位,作为长期的根本之计来抓,特别是在分税制财税体制下,对于县乡来说,财源建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怎样发展农村经济,培植地方财源,实现财政振兴是摆在我们慈利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