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1 毫秒
1.
《资本论》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资本论》中所运用的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揭示的经济规律是客观的,阐明的经济原理是适用的,这种科学性、客观性和适用性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资本论》生命力的完整内涵,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的方法、规律和原理,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和生态系统的极大不平衡。只有实现了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使得推动经济增长的转变、加强节能环保工作变得越来越紧迫。本文讨论了生态经济平衡的含义以及如何在三大产业中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不仅是保持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且对维系整个江河源地区的生态平衡,促进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对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和经济发展及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经济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白莹  杨海平 《福建金融》2005,(11):10-11
在规范我国金融发展行为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观的问题,而在一定的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发展实践就是经济增长方式。本文试从上述二者的视角看待金融生态并深入分析二者影响金融生态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开发吉林玉米经济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玉米经济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应当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以玉米经济和生态食品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特色产品,加大科技投入,狠抓精深加工。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把玉米经济建成吉林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再造吉林产粮大省新优势。  相似文献   

6.
珠三角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以其强有力的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了华中、华南地区的发展。长三角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金融生态环境的强有力支持是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强劲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区域也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瞩目,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势必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如何构建京津冀区域的金融生态,政府和行业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和建议,使我们研究的关键,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金融生态的构建策略带给我们很多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发布。在经济制度方面,文中首次提到两个"都是",即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8.
金融生态是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根据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有关理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协整模型,分析金融生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并通过省际间的比较,对金融生态建设相对落后的省份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芙蓉 《中国金融》2007,(20):65-67
2007年9月12日,世界银行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国经济季报》,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Bert Hofman)与高级金融专家高路易(Louis Kuijs)对《季报》进行了解读,并就记者关心的中国经济发展及政策取向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的阐释。现将两位专家的观点摘要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经济的产业集群中,企业间会因为物质交换而形成共生网络,并实现产业集聚和生态经济两方面的有效互动,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步入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制约生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运行的诸多因素,提出通过整合产权关系;建设公共体系;创建集群品牌;打造绿色社区;推进绿色产业;加强文化和法律建设等对策,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1.
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尽管给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高速的飞跃,但这种代价我们实在再也无力承担。因此,转变以往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势必成为发展的主题。本文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就业压力入手,详细介绍了笔者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并且进一步指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生态的良性循环,还需要几代人进行不懈的努力."在新世纪,作为关系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三峡库区,重庆市委(府)已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列入了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发展纲要".随着三峡大坝的不断上升和二期移民的推进,启动并实施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为三峡库区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三峡库区的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面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现状,我国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意在通过规定生态违法的法律责任将破坏生态环境的高昂成本所导致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本文运用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博弈论以及"供给与需求"理论,对<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体现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广义可加模型,文章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近10年金融生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二者关系的稳定性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看,虽然各区域金融生态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由于各区域金融生态水平存在差异,使得区域间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差异明显。而从金融生态的各个分指标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社会保障和文化环境、中部地区的金融主体以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和社会保障等指标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变暖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且关乎生态资源安全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此迫在眉睫的形势已容不得人们再不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必须对新式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因此,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丁超 《云南金融》2012,(3X):88-88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变暖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且关乎生态资源安全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问题,此迫在眉睫的形势已容不得人们再不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必须对新式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因此,低碳经济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及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的稳定与发展对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金融生态的角度,利用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并指出这种动态的关系更加符合现实的经济运行状况,更加深刻地反映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具有特殊的生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从外部性的视角看,生态服务效应远大于产业效应.当前,青海省经济发展中重工业占比高等因素制约了正外部性的发挥,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旅游业等绿色经济.  相似文献   

19.
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建设远远滞后,因此急需通过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来获得国际话语权,同时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全球化的生态环境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重复工业化老路的契机,更多的是面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各项挑战。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入手;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鉴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若有不当还望指证。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企业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已经总结经验,从最开始的财富利益最大化的短期行为,给我国的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在污染的基础上提出治理的对策,这让大家把关注点放在了治理环境上,在经济和国家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重视绿色经济发展,重视生态环保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所以说企业要想发张壮大,也应该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成本,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和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产生一致性,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企业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的环境成本控制的问题,进而提出整改对策,然后深入探究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便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