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志凌 《浙江经济》2005,(17):42-43
“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走出去”的呼声正日渐响亮,从把产品卖到国外到在国外办厂设机构,从行销层面的简单“国际化”,到资本层面的“跨国并购”,走出去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发展战略。但是,外面的世界真的那么精彩吗?走出去能站得稳脚跟吗?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如何协调与被并购企业的雇佣关系成为制约并购成功的重要因素。该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雇佣关系冲突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冲突提出相应的对策,为越来越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应对跨国并购中的雇佣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姜艳艳 《科技和产业》2010,10(5):52-53,111
"走出去"战略是辽宁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由之路。要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改变辽宁省目前"走出去"与"引进来"严重失衡的局面,首要问题是模式选择问题。本文论述了辽宁对外投资的特点,提出了跨国并购是最好的对外投资模式,最后就如何成功实现跨国并购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卜姗姗 《魅力中国》2011,(11):57-58
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并受益于“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争相实施“走出去”战略,涉足海外的各类投资或并购活动,其中不乏矿业企业的身影。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得矿业企业的海外扩张显得更具特殊性。在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制约下,一方面过度开采导致多种矿产资源濒临枯竭及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另一方是快速发展的经济及庞大人口规模对资源的需求激增。为了解决我国的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及获得国际矿业市场上控制权和话语权,需要国内矿业企业尽早实施海外并购和跨国经营,在实践中贯彻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5.
范恩慧 《中国经贸》2012,(23):42-42
随着中央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优秀的民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跨国经营.但是中国企业在进行境外并购时,往往因为缺乏境外并购整合企业的经验而容易花费大的成本,这需要我国企业更多地了解国际并购融资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我国正式确立“走出去”战略以来,愈来愈多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经济技术合作以及跨国并购等方式,逐渐走出了国门。2011年12月1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可见,“走出去”与“引进来”共同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两大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I临着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资源紧缺以及贸易摩擦加剧等方面内容,均可以通过企业“走出去”来进行国际化的经营,从而找到解决难题之钥匙。  相似文献   

7.
在跨国并购中,并购企业双方面临着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差异,这使得文化整合对跨国并购至关重要。文章首先对上汽并购双龙案进行分析,从文化整合角度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初步探索,阐述了并购失败的原因所在。最后提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建议,对于加深理解跨国并购和中国企业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甄涛 《中国经贸》2009,(24):46-47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外资大量持续地流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了积极的跨国经营探索。加入WTO后,在政府“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不断加速,跨国收购的案例不断增加,众多实力企业通过跨国收购的方式参与到全球资源再配置和资产重组活动中去。本文结合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实背景,通过海尔集团并购香港中建数码的案例分析,寻找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深层动因,以及该案例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9.
推进跨国经营是我国企业成长的重要抉择。本文就我国企业跨国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产业、地域及主体选择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推进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求是》杂志曾发表调查报告,盛赞中航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同时,国资委也表示,中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央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从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国情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途径。本文从新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林君暖 《特区经济》2011,(1):155-156
面临全球变暖和气候恶化,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日趋成为世界各国探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途径解决之道。针对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今我国存有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最终认为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现状,并且依靠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引导、能源结构优化、传统高碳产业改善、科技进步等一系列辅助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 在改革开放后最初的十几年里,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是轻纺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出口拉动的外需和以房产业为主的内需取代了轻纺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联动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松  周江涛 《改革与战略》2011,27(3):180-182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对存在设计缺陷的失业保险制度形成倒逼机制。国内学者对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联动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感性认识的起步阶段。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使失业保险制度由保障功能为主转向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失业保险制度与就业联动机制,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82~2006年间中国的6类环境污染指标,运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出能够代表我国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污染指数,通过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对外贸易、FDI对我国环境污染的长期动态影响。分析结果显示,FDI和进口贸易有利于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而出口贸易则恶化了我国的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我国得到实证;出口贸易是环境污染加剧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reviews the experience of Poland and Russia with economic reform, with occasional comparison to China's experienc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macroeconomic chaos in Poland and Russia preceded reform and was allayed by reform;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 tradeoff between reform and growth; and that the Polish and Russian experience shows that it is possible to create clear property rights quickly.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利用外资综合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利用外资的实践和经验为世界所瞩目。文章按照改革进程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分四个阶段回顾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演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外资来源地结构、利用外资方式、外资的产业结构分布、外资流向地区结构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利用外资的特点。最后,文章对中国利用外资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高素质劳动力是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应用型人才,是缓解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我国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切实维护受害者权益、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并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采用研究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方法来切实分析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实践中遇到的困境,探讨如何完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框架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能源安全已经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及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战略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直接决定着国家能源安全状况。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具体实际,文章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体系框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基本内容有:能源节约战略、“走出去”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战略、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战略、加快实行能源储备制度战略、构建石油金融体系战略、积极推进替代能源战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