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数字农业”及其意义保障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国家安全,首先要保证我国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数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数字地球”的重要内容,将是二十一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推动这一技术的发展,对于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字农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农业所涉及的农学、地理…  相似文献   

2.
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下,数字乡村建设包含乡村全面发展、区域协同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三重目标。截至“十三五”末,数字乡村建设在普及农村通信网络、延伸“互联网+政务服务”,奠定数字乡村发展基础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电商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仍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失衡特征:生产数字化水平明显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的东、西部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城乡“数字应用鸿沟”还十分突出。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投入水平与要素支撑仍然非常薄弱。下一阶段的政策应对和支持重点应聚焦财政支出结构和效率、数字应用能力以及政策统筹力度等方面,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数字农业不仅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而且是打造新农业、培养新农人、建设新乡村的发力点,其凸显数据效应和技术效应。中国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存在数字农业自主技术薄弱、数字农业体系发展滞后、数据互联互通机制缺乏、数字农业要素投入不足、农产品服务化有待加强等问题。发达国家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可归纳为:全方位体系化、设施化、信息化的运维管理;凸显高技术、强创新、高标准的互动机制;“层→重→化”正反馈的多元协同逻辑;“四重维度”推进的多层次、复合化保障体系。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完善需要不断强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创新、全方位培育与发展数字农业生态、积极推动数字农业的多维运转、着力推进数字农业的多层机制整合。  相似文献   

4.
昆明建设"数字城市"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信息化是我国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重要论断对于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速实现现代化,具有特殊的意义。昆明作为我国西南重要的城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努力建设“数字城市”,不仅是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建设“数字城市”是昆明城市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数字城市”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目前尚没有…  相似文献   

5.
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从资源要素错配视角出发,实证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缓解土地资源错配与劳动力资源错配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亦会通过加剧资本错配抑制农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具体呈现出“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特征。由收敛模型检验结果可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收敛性客观存在,而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促进其区域收敛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6.
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3~2012年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由东向西依次递减,存在着较大的地区间差异;考察期内除西部地区呈现出小幅波动上升外,东、中部地区以及全国整体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均出现不同程度恶化。(2)影响因素中:农民收入水平、有效灌溉面积、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增加值地区占比、农业科技研发对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要素投入规模、财政政策则阻碍了农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应对"数字鸿沟"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我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本文就在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化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陈苗 《经济经纬》2023,(5):73-85
将创新型城市建设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1年中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应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可提升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水平,这一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中小规模、沿海区域及低市场化程度城市参与数字全球价值链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缓解要素结构错配、前沿数字技术追赶以及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对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产生推动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全面深化创新型城市战略点布局、推动城际数字经济联动格局建设、统筹构建城际数据统一要素市场的政策建议,为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国际数字价值链地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设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距离同步度模型,对湖北省2001-2011年“四化”同步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系统模型GM(1,N)对湖北省“四化”同步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近十年来“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稳步上升,2007年以来处于协调发展状态,2011年达到了优质协调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驱动指数均为正,均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驱动因素,其中工业化和信息化驱动指数较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驱动指数较低。最后,根据 “四化”同步发展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湖北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先进的农业科技与管理是提升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2001年“数字福建”计划中“数字农业”示范工程项目的启动,为本省“精准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应是福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1·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农业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是生物,环境,经济,技术,管理等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分散在农业全过程的生产中,在加工,贮运,销售,消费的循环中,在自然,社会,经济三大系统中。农村信息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随着农村信息平台的逐步完善,通过互联网的延伸和渗透,逐步达到农村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融合,消除农村信息鸿沟,达到与城市信息同步,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因此农业信息化要考虑农业信息的连续性,渗透性,综合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增强农业…  相似文献   

12.
大模型推动了第三次数字信息化浪潮。第一浪是信息化过程,科技代替体力劳动;第二浪是网络化过程,传统行业实现互联网+改造的模式重塑;第三浪是数智化过程,科技替代脑力工作。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也同样有“三浪”的变化。大模型和传统的AI模型有本质上的巨大差别,是从“可用”到“好用”的差异。大模型下的金融科技产业范式,可能有几个逻辑上的变化值得关注:一是语控万物(NL2X);二是大才能强;三是大模型的部署通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连横的模式,另一种是合纵模式。经过场景不断延伸、做深、做广之后,大模型会逐渐从嵌入到现有的工作逻辑和场景,慢慢成长为新的生态,形成新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成果,结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构建了包括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河南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计算了2005—2010年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最后指出推动和制约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在“双碳”政策的引导下,绿色节能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一项重要的考量要素,企业在生产、管理上都更加注重可持续性。“数字孪生”为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西门子虽是一家外企,但在与中国共进的过程中也积极履行和本土企业一样的责任,通过数字孪生实现可持续设计。  相似文献   

15.
尹庆民  王寻 《技术经济》2022,41(11):114-127
城乡融合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动能。本文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的城乡融合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影响机理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改善资本要素错配和数据要素错配对城乡融合形成间接促进效应。最后,空间杜宾固定效应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积极影响存在空间溢出和区域异质性的特点。因此,应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医疗、教育、电商等领域的应用,加强资源共享,构建数字经济普惠格局,打破城乡分割的“藩篱”,助推区域协调,最终实现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16.
贾伟 《经济师》2013,(8):6-8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努力;需要人才、科技、政策、制度、文化、环境、资金等各方面要素的支撑和保障,而在这一系列要素中,人才是基础、是关键。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及战略性人才,就难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如何做好新时期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郑文堂教授。郑教授结合北京农学院发展实际,从管理工程学的角度就新时期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几点建议,缜密严谨。本期加以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精准农业相对于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其最大的突破是以高新技术投入换取对自然资源的最大节约及对农业产出的最大索取。它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精准种子工程、精准平衡施肥、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及作物动态监控等技术。精准农业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3S”信息高新技术、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以及田间信息采集处理与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所谓“3S”信息高新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即全气候、高精度、全球性无线电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即用于存储、分析、处理和表达地理空间属性数据的计算机平台,主要用于空间定位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作物生产精准管理与有关空间信息存储、分析、管理的强大工具,是精准农业系统的大脑和信息库;遥感技术,是从遥远的地方如卫星、飞机上采集地面空间分布的光谱反射信息技术;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技术,主要包括:作物生长过程模拟机理、投入产出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的模型库、数据库和方法库,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构造作物的生产管理,以专家知识、农民经验建立知识推理机制,形成可以支持计算的知识规划或计算网络;田间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各省份数字乡村及农业生产的平衡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熵值法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数字乡村与农业生产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生产效率逐年递增;数字乡村发展正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数字乡村与农业技术效率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并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由“点状分布”逐步转向“片状分布”和“带状分布”。据此提出应建设优势专业区域、增强带状辐射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范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今世界3种影响深远的变化,生产力的内涵及要素变得越来越丰富,生产力有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之分,社会生产力又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之别,生产力的定义必须涵盖上述内容。生产力的要素由4个部分组成:实体性因素、形成性因素、标志性因素、运筹性因素构成生产力要素体系。知识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知识阶级”。  相似文献   

20.
正确应对信息化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中国来说,实现信息化,或者说向信息社会过渡,是一件很难做、但又必须做的大事。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才能够获得解决。鉴于有些问题还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注意,这里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信息化可能带来较之工业化更为严重的挑战 未来学家托夫勒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三波”或“三次浪潮”),其中第一个阶段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第二个阶段是以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第三个阶段用现在的话来说,则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近代中国一直处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过渡,即工业化的过程之中。就工业社会所需要的经济制度结构而言,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努力总算是入门了,但市场制度的建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有些重要方面甚至还处于“过大关”的过程之中。然而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信息化的问题又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信息化意味着更大跨度的社会变迁。中国能不能成功地应对这一挑战现在还很难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