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姜军 《活力》2014,(6):113-113
电视节目的可视性通俗来说就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视觉感受,电视节目主要是通过相关画面和声音向人们提供现实事件的新闻报道,通过电视荧幕与观众进行信息交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可视性成为电视节目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敬元 《活力》2013,(21):53-53
信息化的今天,人们通过电视新闻报道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常态。在传播的诸多信息中,尤其是灾难新闻报道。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做好灾难新闻报道.向公众传播及时、准确的传递灾难消息。传播正能量。不但能够稳定社会、稳定群众恐慌心理。而且能够汇聚力量,催人奋进,抵御灾难。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传播正能量是新闻媒体的使命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对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来利益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国忠 《活力》2010,(10):186-186
当今.新闻报道策划已经逐渐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经常性工作。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马军 《活力》2011,(6):186-186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是由广大受众的需求决定的。新闻报道是新近变动的信息的传播。新闻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受众的接受为前提,尤其是网络新闻已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受众在新闻传媒中的主体地位愈来愈突出。无数事实表明.受众所期望的、所青睐的往往是那些篇幅短小、新闻事实鲜活、意义重大,而且又触及他们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的作品。这种传播效果的反馈给记者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要多多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善于把较大的主题寄寓到简单、平凡而又鲜活的小事中传播给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是以电子视频技术为传播手段的立体传媒,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近些年来,有93.1%的公众主要是靠电视渠道获取科技信息。通过收看电视学习科学知识已成为广大公众提高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习惯。如何使拍摄的科技成果电视报道科学性强,表述准确。通俗易懂,可视性及传播效果好,是从事科技成果声像工作者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宋宇 《活力》2013,(12):92-92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闻传播载体。在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更多的是立足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市民,关注百姓的身边事,让市民看到民生新闻实用、重要的一面。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市民对于民生新闻的印象大多是报道鸡毛蒜皮的小事.杂七杂八、家长里短的琐事等方面。不过,民生本就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的需求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两个方面。如何在“小而杂”民生新闻报道中策划采编富有特色的文化报道.也是需要记者强烈的策划意识与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7.
李木双 《活力》2010,(12):213-213
灾难事件以其突发性、冲突性和震撼性,往往是最能引起关注的一类新闻报道。对于灾难报道的侧重点,笔者认为应该以人为本。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日益加快。近年来.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案件等灾难事件.引发全民关注。  相似文献   

8.
祝金萍 《活力》2011,(6):228-228
当前,在新闻报道中,平民化视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说,平民化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是一次理性回归,是拨乱反正。至此,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终于回归到他本身所指的“大众”上。而所谓的平民化视角,是指新闻报道应贴近受众,站在老百姓的视角上,反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电视新闻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与平民化报道相结合,加深了新闻报道在受众中的传播效果,从而增强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马长庆 《活力》2011,(3):123-123
在各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传播手段和方式日新月异、各具特色的今天,能不能把“新近发生的正在运动的事实”在最快时间内,具有强烈现场感的向受众播报,已经成为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然也是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要求,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不断的完善自己。以符合工作的需要,为广大电视观众呈现更加真实、准确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刘丽静 《活力》2013,(2):83-83
“从实际出发”在表面上很容易理解.而且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事实上,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真正吃透其中内涵.并在新闻报道的实践中很好地去执行,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了。尤其是现在媒体极度发达,以微博等形式出现的“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新闻报道如何恪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坚持从实际出发真实的报道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建平 《活力》2007,(8):132-1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报道策划迅速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经常性工作,其突出地位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而日益突出。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搞好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孙锐 《活力》2011,(12):240-240
“流言有根有据.基本属实。越来越像新闻;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越来越像流言。”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条短信,这个流言讽刺了目前有些新闻报道.夸大失实的现象。开始听到这个短信.心理颇有些不是滋味,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谁愿意听到这样讽刺的话呢!可细细想来,目前新闻报道失实的情况的确存在,仅自己所见所闻这样的事情就可以用“可观”来形容了。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事实”就已经严格界定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失实的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是新闻了。  相似文献   

13.
苑洪春 《活力》2010,(12):241-241
哪一种新闻报道是最难写的?说起这个问题,国内电视新闻记者十个人中恐怕至少有五个人说.是经验报道。什么是经验报道.它一般指的是对某一地区、某一领域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成就、业绩的报道.是一种对成功经验的总结。经验报道是中国新闻样态中特有的一种新闻报道.很多人也把它称为主题报道。比如,上级宣传部门要求对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成就做一次集中宣传。  相似文献   

14.
王小燕 《活力》2011,(5):111-111
目前.各媒体的法治报道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有“趣”没有“劲”。“趣”是指它的趣味性、可视性、可读性,“劲”是指它的思想性。很多媒体并不把法治新闻当成主要新闻来对待.而往往把它当成新闻的“调味品”和茶余饭后的“品料”。笔者认为,法治报道应注重思想性,应在思想性方面多下工夫。  相似文献   

15.
马庆平 《活力》2013,(2):91-91
典型报道是我国新闻报道工作的组成部分。写好典型报道.通过典型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党的根本意志.全面反映人民的心愿,真实地展示时代的风范,正确弘扬社会的正气,是我们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刘洪江 《活力》2014,(2):96-96
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凭借着传播图像声音的直观性、现场性、实效性、及时性等优势,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个传播媒介,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极大。是当前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形式,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以及相关社会热点,围绕一个特定主题而展开的全面深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报道。主题报道的目的在于凝聚公识、动员群众、推动工作,引导社会舆论。这就要求主题报道,必须是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亮点,必须是群众关心,有较强的贴近性和可读性的新闻报道。近年来,各电视新闻报道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可否认,有的重大新闻报道依然模式化、程式化现象严重。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宣传,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李宴群 《活力》2011,(11):198-198
新闻从业者的天职就是探寻和报道事实真相.这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时刻坚持将“真实”放在首位。但是在漫长的新闻业实践中.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不仅从未消遁.而且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主观动机、表现形式和危害性还有不同的呈现。由于新闻报道失实会造成对受众的欺骗、对舆论的误导和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建立一套完整的长效机制以防范报道失实,并对失实报道进行及时处置,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8.
所谓的报道题材.是反映新闻采访的对象。在新闻报道中,如果这个对象选的不准,将会事倍功半,即使采访时下的功夫再大,也很难写出好的新闻来。由此可见,在新闻采访中。能否准确选择报道题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刘明 《活力》2010,(10):212-212
客观报道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而平衡报道则是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平衡报道从广义上理解,就是媒体要在报道对象、报道的言论立场等各方面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从而达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而这也是避免新闻侵权官司。保护记者合法采访权益的有效办法。正确在新闻采访报道中运用平衡报道原则也是新闻媒体完善“自我防卫机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单连德 《活力》2014,(3):63-63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航拍作为一种电视拍摄手段越来越多地呈现在大型纪录片、专题片、新闻报道和户外真人秀等节目中。航拍以其独特的视角,全面而形象的展示拍摄地点,宏观而又有冲击力的画面,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享受。以多种航拍设备的应用为基础的航拍,既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又增加了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大大延伸了电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