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众商务》2021,(2):1-3
本文从出口贸易与创新能力的视角,借助于2009—2014年符合研究目的的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对出口是否促进了我国上市企 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出口贸易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且相较于创新投入而言,出口贸易对创新产出 的提升作用影响更大;与东部地区相比,出口贸易使中西部地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2.
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中西部地区同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我国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在世纪之交,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梯度推移战略向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大好机遇。抓住当前有利时机,迅速实现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化,推进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力度,加快非国有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加快中西部地…  相似文献   

3.
文章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计算2000-2010年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指标,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和城乡差距演进历程扣现实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00-2010年各省区面板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之间关系,发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会扩大城乡差距,同时城乡差距的扩大也相应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相互作用在三大地区间呈现不同特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却扩大了城乡差距;东部地区城乡差距抑制了经济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扩大会刺激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阶段的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自主研发、外部技术获取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逻辑和机制,采用我国2009~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三阶段创新价值链之间互动关系以及自主研发与外部技术获取对创新价值链的不同影响进行研究。在区分不同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协同性和挤占性基础上,利用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分区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投入等自主研发要素和国际科技交流、中间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外部技术获取均对创新价值链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在不同区域创新价值链方面,东部地区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性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两步回归法,建立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制造业区际关联对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可通过区际前向关联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且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具有赶超优势。该结论表明,增强区际前向关联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区际前向关联可缩小区域差距,实现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文章最后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从而缩小东西部差距。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已经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产业集群赋予了东部地区新的后天优势。在这种条件下,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西部大开发设想,在目前阶段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性。因此,开发西部必须在西部地区先形成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才能吸引东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西移。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与中西部经济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部要尽快缩小与东部的差距,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推动中西部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源泉,民营企业是增加中西部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是解决中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民营企业能创造大量税收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发展民营经济有助于推动国企改革与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市场的经济发展重要力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有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中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缩小与东部差距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引导和推进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任务.但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却仍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大批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空心化现象.基于这种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呈逆向路径的现实,以及中国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的特征,本文从集聚经济产生的微观机制入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的联动机制,以促进劳动力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作为推动产业转移的突破口,在空间均衡分析框架下分析劳动力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均衡问题,并进一步探求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企业提供补贴所具有的劳动力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在人均收入、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水平以及财政收入方面相比较而言,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而这种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不同方向,例如国家政策、基础设施、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制度等,并且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表现的愈加明显。如果不针对这种经济发展上的严重两极分化问题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控制,那么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要承认区域差距的存在,应为中西部地区建立完备的市场机制,要注重人才资本的储蓄,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自然禀赋优势,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一、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中的现状及问题目前,外商投资的地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引进外资数量却有相当大的差距。1996年,东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达成协议365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外商投资总额的88%,中部地区为39亿美元,西部地区为10亿美元,中部和西部地区仅相当于东部地区的1/9和1/36[1],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中西部与东部有关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1995年统计数字表明,西部9个省区人均GDP均在全国平均数以下,其中最低的贵州人均GDP为1232元,仅占全国平…  相似文献   

11.
生产者服务、出口品技术结构和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基于SITC3位编码出口数据计算了1988~2008年我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技术结构,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与出口商品技术结构的长期协整关系和动态关系,并据此阐述了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生产者服务是制造业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变化的原因;(2)产品的技术水平越高,其出口增加对生产者服务的依赖度越大。二者的动态关系表现为:生产者服务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提升作用最大,对中等技术产品出口增长的作用呈现先降低后提高的现象,而对资源和低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有降低的作用。研究结果说明生产者服务有利于制造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现状,并对影响服务贸易出口的可量化因素进行了分析。根据1990—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及其可量化因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做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印证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世界GDP增长率、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货物贸易出口额等因素对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文章最后还就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2~201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入手,着重讨论了服务贸易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短期内,通过构建拉动度和贡献度两个函数可知服务贸易出口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长期内,进一步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0LS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服务贸易出口是国内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能显著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但国内经济增长不构成服务贸易出口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4.
我国走出倾销与反倾销困境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在进口和出口两个层面频繁遭遇倾销和反倾销损害。通过深化改革减少“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负面影响,着力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外贸集约化增长,健全良性的产业协调机制和灵活的诉讼抗辩机制,并结合WTO求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体系,是我国走出倾销与反倾销困境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以1982—2011年的相关指标的数据为基础,通过Stata12、Excel软件,把我国服务进出口量分别与中国、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每年平均汇率进行多元回归,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历年服务出口额和历年平均汇率、中国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的正相关。中国服务进口额和历年平均汇率有显著的负相关,服务进口额和中国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显著的正相关,但是滞后一到三阶的平均汇率对我国服务进出口均没有显著影响。我国GDP对本国服务进出口的影响比美国GDP对此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6.
扩大服务输出:广州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与形势下,扩大服务输出是广州提升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集聚度和辐射力的重要手段和实现方式.当前广州扩大服务输出的意识较强,但服务输出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广州的服务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应通过创新发展、服务集聚、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1985—2006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区分和考虑不同类型外国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渠道,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利润汇出和出口创汇能力对我国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账户差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是形成我国当前双顺差的主要因素。但是未来这种趋势将会发生变化。本文以2006年为基期进行预测,未来10年内,外国直接投资的出口创汇能力将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从出口导向型更多地转向市场寻求型而下降。而利润汇出趋势将增强。因而,应加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动态监管,减少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避免可能由外国直接投资引起的经常账户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具有外资企业主导、加工贸易方式为主、以欧美为主要目的地等方面的特点,致使其更易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而美国次贷危机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预期和贸易三种机制直接或间接影响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使出口总量和增长速度下滑,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也将有所变化。应实施贸易多元化战略、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健全出口保险体系、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等措施来防止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大幅下滑。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34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对单位劳动力成本、汇率风险与我国出口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单位劳动力成本与出口存在双向抑制作用,即工资上涨不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张,出口也无法促进工资增长率的上升,但出口显著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汇率变动对出口脉冲响应函数值正负交替,呈现出不确定性,出口对汇率变动产生了超调现象;我国存在"进口引致出口"机制,且出口也能通过收入效应和汇率两条路径影响进口;产出对出口的影响关系呈现不确定性,但出口可以带动产出。在方差分解中,单位劳动力成本变量对出口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是导致我国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汇率变动对出口的短期解释能力较强,进口在长期解释能力较强,产出在三个不同时期解释能力基本一致,但出口对其他变量的解释能力普遍较低。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福建外向型经济取得极大的成就,成为对外贸易的大省,但与外贸强省还有较大差距。抓住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契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福建省情,从体制创新、统筹兼顾、优化外贸商品结构、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搞好功能区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人才兴贸"等七个方面提出外贸大省到外贸强省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