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秀 《当代经济》2016,(18):74-75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扩张,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山东省作为能源消耗大省,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发展低碳经济,不可忽视平稳增长的消费市场.探讨了低碳消费的背景及内涵,说明了构建低碳消费方式迫在眉睫,提出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山东省低碳消费方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周学谦 《经贸实践》2016,(8):102-102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消费则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是一种新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本文通过对低碳消费的了解,分析贵州低碳消费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探索贵州构建低碳消费方式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以低碳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能否形成健全的消费文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城镇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现状,从政府、企业、公众三个层面入手,从文化引导角度出发,构建低碳消费文化支持体系,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价值规范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4.
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低碳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方向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消费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着消费者的思想和行为,能否形成健全的消费文化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接着分析了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最后尝试建立起低碳消费文化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并对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当前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潮流,低碳消费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低碳消费模式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政策。河北省作为工业占主导的省份,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河北省在发展低碳能源,建设低碳城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但是还面临着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过大、低碳产品和技术研究能力低等困难,为此,文章提出河北省应主要从提高理论自觉、完善政策制度、引导资本流向、构建低碳产业链、转变"消费主义"消费模式等方面来促进河北省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消费模式是推动低碳生产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大力强化企业、社会组织对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推动作用,最后要全面提高居民对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7.
李军  肖彦琛 《新经济》2014,(26):8-9
在低碳消费的背景下,企业营销向低碳模式转换有时代发展需要、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压力和产业自身发展诉求等方面的必然性。企业应在营销观念、营销内容、营销体制以及营销方式等四个方面作出转变,才能真正符合低碳消费和低碳营销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王庭芳  张薇 《经济研究导刊》2014,(1):279-280,288
低碳消费模式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低碳消费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面对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和资源紧张,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必然选择。当前,中国在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方面还面临着意识不强、技术落后、法律法规不健全、购买力较弱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加强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等多管齐下,努力推进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低碳消费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问题,但对低碳消费模式的研究还很少.文章认为,低碳消费模式是指消费者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而建立的低碳消费关系和低碳消费行为规范的综合表现,它从总体上反映人们低碳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容、基本态势和质的规定性,是指导人们进行低碳消费活动,并对人们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理论概括和依据.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共同构成了低碳消费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消费的作用与构建原则、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论述,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低碳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的一次大革新,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作为支撑,建立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产业链,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人类生活消费方式低碳化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产业链路径的角度出发,遵循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了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消费方式是在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新型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是从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而采用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本文就我国低碳消费市场不完善,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比较淡薄,消费结构和过程高碳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完善低碳消费市场机制,优化低碳消费结构等实现低碳消费方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受着能源供给不足、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严重困扰。需要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消费方式的“低碳化”,消费可分为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推广生活消费领域的低碳消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淮安市房地产业未来的低碳发展根据消费、生产两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低碳生活、政府激励政策和推进新技术等各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程春生 《经济研究导刊》2011,(4):166-166,176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不仅需要国家的经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更需要树立"低碳理念"。对政府、企业和个人而言,低碳经济又有着各自的实现方式:政府的产业布局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企业可以着力发展低碳技术;个人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15.
李玲 《时代经贸》2013,(18):205-205,223
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对淮安市房地产业未来的低碳发展根据消费、生产两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从低碳生活、政府激励政策和推进新技术等各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人文环境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用于消费者,成为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形成和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作用机理.分析认为,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推动低碳消费,文章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变暖的趋势愈演愈烈,在全球要求降低碳排放的背景下,着重研究低碳背景下结枷性拉动消费的原则和内容,旨在阐述结枷眭拉动消费的政策建议,以及为结构性拉动消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指出低碳经济的国际发展背景是当前国际竞争酝酿新的变局,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速迈向低碳经济。随后文章以半导体照明产业(LED)作为低碳经济代表性产业之一,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三个观点,新能源是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内容;创造大量绿色就业岗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活力所在;当前中国需特别重视低碳经济的消费者管理(需求侧管理),大力提倡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9.
徐琪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210-211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国高碳能源的利用仍较多、高耗能产业仍是产业主体、能源消耗处于不断增长阶段。为此,要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必须立法先行、提前做好发展战略规划,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加快低碳产业的发展,并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新马克思主义克服异化消费理论提出,在当今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消费领域出现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广告消费、一次性消费和独我消费,导致经济恶性循环、政治动荡不安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变形.面对日益严重的异化消费现象,生态危机开始产生并随之迅速蔓延,人类据此提出了低碳消费理念.实现由异化消费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变、政治和谐稳定、生态和谐发展及国际格局的分化重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