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是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内在动力。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基础,应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途径,主要是规范社会各行为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李长健  伍文辉 《全国商情》2006,3(8):114-116
信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润滑剂,长期以来我国“熟人”信用体系的存在,现代市场信用生成土壤匮乏。信用主体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元素,也是市场信用维护的重要力量,即政府、社会中间层、经济组织、个人,四大主体在自我维护和相互维护的过程中搭建市场信用维护网络提升信用主体的社会资本,以促进现代信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也就是信用经济,诚信守约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来的准则,也是市场经济的根基。市场经济越发达,各经济主体就越需要诚实可信。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经济活动也就难以健康发展,从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诚信在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在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缺失行为可谓比比皆是,严重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入世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按市场规则办事成为各经济主体认同的大趋势。因此,在全社会强化诚实守信观念,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行为,培育、优化金融环境,既是为民族金融业发展营造外部条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金融秩序的当务之急。而要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关键是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4.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支柱,而信用缺失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正影响并威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纠正信用缺失,建立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经济主体信用行为,加强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这是信用经济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中政府信用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结合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现象,对政府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要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必须尽快建立包括信用调查、信用征集、信用登记、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在内的以社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而要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必须提高全民的信用观念,理顺政府职能,做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性工作及规范信用的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支柱,而信用缺失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正影响并威胁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纠正信用缺失,建立完整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经济主体信用行为,加强惩治失信行为的法律、法规的制定,这是信用经济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前.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初步确立,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法规与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起来,但是,针对市场体系中的高级市场形态——信用交易来说.无论是法律制度体系、市场制度体系.还是政府直接管理的行政管理体系还远远没有健全.技术产权信用交易市场总体上还处在信用制度供给高度不足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信用的建立,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却与诚信原则相背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应培养意识,加强市场主体诚信道德建设;改革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归属;加强法制建设,营造社会信用环境,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强化政府信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良好的政府信用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政府机关必须深刻认识政府信用缺失的弊端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强化政府信用,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信用长三角”建设是“十二五”期间加快区域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信用联盟建立过程中,完整的信用体系界定与信用主体分析是打造“信用长三角”的前提.从信用体系涵盖征信体系和资信体系入手,研究企业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节点,在网络社会结构观下建立完整信用体系的理论架构.分析表明,信用关系的主体包括信用信息的需求方、供给方及信用关系的监管方.信用主体按照信用关系网络的规模及密度维度,决定着其行为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河北省征信市场存在需求巨大、供给不足,市场总体均衡水平较低,征信市场配套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征信市场信息的征集与发布、数据库的建设与维护、信用评价及服务、市场监督和惩戒等有关标准的制定,建立征信信息不一致判别机制和信息化的科技支持机制,尽快建立产品和服务公示制度,出台政府扶植政策,发挥行业协会功能,促进河北省征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用权立法的缺失及其信用法律体系的缺陷是导致目前中国失信行为泛滥的重要原因。信用权作为信用法律体系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信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的征信立法以及对信息利用的监督,在民事权利体系中尚未确立信用权。借鉴国外信用立法的先进经验,为我国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思路。中国的信用法律体系建设必然以信用权的确立为起点,并以征信立法的完善以及对有关信用信息的应用的规制完善作为重点。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必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为法治国家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南非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信用市场和征信体系,尤其是南非的小额信贷市场和小额信贷征信服务更具特色。总结南非征信体系在统一的法律与监管机构、消费者信用信息异议的非司法处理机制、消费者教育等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值得我国征信行业关注与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借鉴西方经验 健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国外征信体系包括以美、英为代表的民营征信管理体系,以法、德为代表的公共征信管理体系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征信管理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征信机构网络和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强烈的信用意识和完善的监督管理及行业自律是国外征信体系发展的保障。借鉴西方国家征信体系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结合近年来我国征信业的发展现状,从法律法规、征信数据库、行业协会、政府职能、征信业发展模式、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征信人才、征信市场需求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是我国征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目前面临如下问题:信贷市场信用评级缺乏统一的制度性安排,社会对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认可度低,全国范围的、规范的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缺乏,企业参与评级的意愿不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应对信用评级工作进行制度安排,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协调政府职能部门逐步提升社会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认知度;评级机构应切实掌握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以共同促进天津市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演化博弈模型对我国现行征信模式下的征信制度效用进行预测,得出:对失信农户过度的市场惩戒是现行农户征信制度绩效低下和农户贷款交易不足的主要原因;对正负信息全面征信为最优农户征信制度安排;在农村信贷市场,法律惩戒较市场惩戒更优。要充分发挥农户征信制度效用,需满足如下条件:继续强化法律惩戒手段,进一步加大诚信激励力度,尽快提高信用信息质量和信息共享的程度与范围。  相似文献   

18.
消费信用的立法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和法制是市场经济赖以存续和发展的两大支柱,信用是一个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的体系。只有建立起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银行信用为媒介,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结构合理、彼此促进的信用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对经济的正面作用。但我国目前的信用关系基本上呈现出银行信用异军突起,国家信用逐步发展,商业信用畸形发展,消费信用受到抑制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加快消费信用立法以塑造、引导、扩充消费信用,完善我国信用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信用卡市场的不断拓展,信用卡信用风险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根据博弈理论,要防范信用风险,必须按"重复博弈"的要求对信用建设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即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将个体之间的单次博弈变为申请人与发卡银行整体之间的重复博弈,对防范信用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存在信用体系覆盖面小,个人信用信息采集不全、质量不高、更新不及时,欠缺准确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估系统等问题。因此,应加大信息采集力度,加强数据库信息管理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个人信用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分析商务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破解原理、征信难点,以及国际上主要的征信模式和我国征信市场现状,提出应建立以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为基础,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行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和第三方专业征信服务为主体,以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征信体系,形成不同征信机构各司其职、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商务征信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