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发权转让政策鼓励限制开发地区的开发权有偿转让到指定的开发地区.它巧妙地利用激励机制去协调开发与环境的关系,既能够保护环境资源又能够提高开发质量.开发权转让以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和科斯定理为基础.设计开发权转让制度涉及发送区和接受区确定、开发权分配以及转让规则制定等.开发权转让政策已取得引人瞩目的实践成效,尽管操作比较复杂,其应用前景仍然是广阔的和充满希望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用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土地改革趋势以及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入手,探讨了农用地流转与18亿亩耕地红线的关系。认为农用地流转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有助于促进耕地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有助于保障农民的权益。但农用地流转也会造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困难,存在强制流转等风险,针对此风险提出了构建农用地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监管等完善农用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1988年建立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实现了我国土地产权的市场化,对培育土地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土地产权的界定不够明晰,缺少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政策机制,引发土地市场的一系列问题.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土地产权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为对土地市场的影响,并运用特征价格法,对广州市地铁二号线和内环路建设的实例,分析评价了政府行为对土地价值的影响.最后从完善土地产权的角度探讨了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和作用,指出由于缺乏对政府行为引起的"得益"和"受损"的应对机制,导致政府利益受损和土地市场的不公平与不确定性,需从土地产权角度出发,完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土地发展权转让制度和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耕地指标交易等地方创新实践,指出在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创新中,应借鉴美国土地发展权转让的经验,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关注土地发展权的界定、配置及价值确定、发展权市场的建立及发展权转让过程中的监督问题,对各方面的效应进行充分的分析及权衡取舍,努力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5.
Financing China's Suburbanizatio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rough Suburban Land Development in Hangzhou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Yong Liu Wenze Yue Peilei Fan Yi Peng Zhengtao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2016,40(6):1112-1133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has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suburbanization over recent decades. However, limited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to how land‐based capital is mobilized, accumulated and circulated within the circuits of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or how land‐based capital is used to finance massive investment in suburbanization by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especially since the trend in land commodification during the 2000s. We examined the capital switching experience in the city of Hangzhou and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local governments have attempted to simultaneously strengthen housing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growth. In contrast to experiences of suburbaniz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a real estate boom during the early days of suburbanization in Hangzhou was not necessarily the result of diversion of excess capital from over‐accumulated investments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ather, it was a consequenc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facilitated by land‐reserve systems and land‐based financing of infrastructure orchestrated by local government.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ir affiliated land‐reserve centers and local investment platforms have acted as entrepreneurs by using profits from suburban property development to subsidize industrial investments and fund the infrastructure‐supported expansion of outer suburb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risks of land‐centered accumulation and provide important reflections upon the theory of David Harvey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China. 相似文献
6.
7.
Dag Ingvar Jacobsen 《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3,15(5):621-640
Abstract The possibility that administrators mould politicians into bureaucratic thinking has been a recurring theme in politics since the writings of Weber and von Mises.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of attitude change in the interface between politics and officials are scarce. This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irty Norwegian municipalities, investigates whether political attitudes towards diverse political issues change during an election period, and whether any such change aligns politicians' attitudes with tho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leaders in the municipalities. Attitudes were measured among both politicians and administrators in 2000 (six months after the election) and 2003 (six months before the election). In general, there are few signs that politicians' attitudes converged with those of the administrators in the period studied. When attitudinal change does occur, it appears to be parallel in both groups. The findings do not support the notion that politicians' attitudes become aligned to the attitudes of leading administrators. Different explan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
城市土地市场的混乱会降低土地配置的效率,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城市土地市场的混乱有诸多原因,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是其根源。在剖析城市土地市场混乱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土地财政的原因与后果,论述了权力寻租与市场秩序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杨诚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9(4):20-29
政府成本管理包括政府成本管理技术、政府成本管理技术实施基础条件与政府成本管理模式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现有政府成本管理技术实施基础条件在政府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政府成本抉择、政府成本管理权限和政府成本信息等方面面临各种技术性障碍,这使得直接成本管理模式成为现有政府成本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现有政府成本管理模式暴露出成本管理信息与控制权分离、委托代理问题严重、控制成本高和控制效率低等缺陷,由此提出以建立间接成本管理模式作为政府成本管理发展的最终目标,并对间接政府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所有权、开发权制度、城市规划体系等制度对比,尝试论证国外纯粹的开发权转移及容积率奖励在我国并不适用。我国应通过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创新手段来达到国外开发权转移及容积率奖励所要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否取得实际效果有待考证。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未含西藏)2010年至2015年的地方政府债务和审计数据,实证检验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国家审计功能发挥显著负相关,国家审计功能发挥越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透明度越低的地区,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越显著。较高的财政透明度能够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对国家审计的高度依赖。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化规律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从耕地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主张推行一系列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最低容积率控制,严格限制土地密集型开发项目的审批,发展山区的交通和农业机械化,放宽对流动人口入籍的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档案研究、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实证性方法来对政府审计问题进行研究,其研究主题涉及政府审计的发展现状、政府审计程序与方法、政府审计的功能与作用、政府审计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国别研究、政府审计人员、政府审计体制等方面。对1999—2014年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回顾和总结后,发现我国学者在政府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开拓性的进展,这些研究对于理解政府审计的发展规律、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深度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14.
以2006—2008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控制权转移的135家目标上市公司为样本,尝试给出中国式分权环境下地方政府干预行为对控制权转移后企业绩效影响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与控制权转移前1年相比,控制权转移后目标上市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在3年内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控制权转移当年的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越高,控制权转移后3年内的绩效提升作用就越不明显。这说明,地方政府干预对企业变更控制权后的绩效提升起到了负面的抑制作用。因而,尽量降低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动机,是控制权转移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涉及到的国家征地所带来的土地价格机制扭曲、补偿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承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地位的前提下,重点考虑了土地价格的形成及利益分成,在此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环境优化治理及环境产权分配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价格机制的完善是土地市场有效调节的基础;土地流转应充分体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国家在征地过程中应将负外部成本、民众的主观价值损失反映到土地价格中;要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赋予农村集体一定的环境产权,且须与政府在环境治理、环境监督的公共服务定位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针对以往研究估计单位面积交通吸引权重方法的不足,本研究将仅由土地类型决定的单位土地面积交通发生量指标剥离出来,并通过优化模型估计其值;建立了由单位土地面积交通发生量作为基本量,其它土地特征指标作为调整系数的交通小区发生吸引量模型,并采用大连市进行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可以帮助我们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并为债务治理提供经验借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高度集中的财政预算制度,地方政府虽不是独立的财政主体,但为筹集建设资金,确保重点项目投入,在中央政府的批准下发行了两次公债并按计划及时偿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形成阶段、较快增长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急剧膨胀阶段。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通过制度完善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重点控制或有债务和隐性债务等是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19.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是当前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改革房地产税制并触发土地制度的连锁反应是破解中国土地治理困局的基本出路。通过预测不同改革方案下典型城市住房相关土地财政收入变化,评估房地产税替代土地出让(纯)收益成为地方支柱性收入源的前景。研究发现,如果合理设计覆盖城市存量和新增住房的房地产税,可在短期内保证地方土地财政收入的相对稳定,并在远期实现房地产税替代土地出让金成为地方财政支柱的目标,增强土地财政收入的可持续性。近期政府应改变“重流转、轻保有”的状况,将房地产税培育成为地方主体税种,远期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体系、土地出让制度和土地增值税制度联动改革,使地方土地财政收入从以一次性的土地出让纯收益为主向以持续的房产保有税、土地增值税等为主转变,促进政府土地管理本位职能回归,破解土地财政与政府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20.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经历了放权让利、分税制及分类上缴三个阶段的调整,税后利润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成为现行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也是现阶段重新确立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工作。然而,现行的分配制度仍然存在预算范围不完整、执行不规范等问题。随着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政府在信息方面的劣势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的代理成本逐渐提高。通过分配制度创新,更好地协调国有资本收益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应成为现阶段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