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理论界、学术界已经讨论了许多个年头.其中,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念的表述,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是被较为普遍承认的一种.第二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农村其他产产业的转移.第三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农村其他各业和非农产业的转移.1.三种表述的共同点有三,一是以农业中的种植业为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二是以劳动力从原来的产业中游离出来为劳动力转移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及其特点农业劳动力转移,其特定的含义是:劳动力由种植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业)流向种植业以外的产业,起点是种植业,目标是种植业以外的任何其他产业,是一种以种植业为中心的辐射性的流动。它与一般的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的结构性调整或存地区之间的水平流动不同,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农业面临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单纯的种植业在社会生产中的比较效益有所下滑。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农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在2015年的土地确权颁证工作中,笔者同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接触,就他们十分关心的一些问题专  相似文献   

4.
当前,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述一些显著特征: 第一,转移的层次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表现在:种粮剩余劳动力向耕种经济作物层次转移,农、林、牧、渔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层次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非农产业高层次转移(包括向城市流动和向集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是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个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满足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种植业劳动力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行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转移,并且只有当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稳固后,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就是要在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应该加以削弱和损害。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经济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投入要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很大,但利用并不充分,存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要求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纯粹的种植业部门向其它行业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基本状况 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农村劳动力逐渐由种植业向林、牧、渔和二、三产业转移,近几年来,又发展到跨地区流动。外出经营和劳力输出已成为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从14个观察村看,1994年有  相似文献   

7.
经济比较发达的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地区,近几年来种植业上的劳动力已有一半转移从事非耕地经营。但是,种植业上大批劳动力转移,基本上是借助于乡村工业迅速发展的吸引,而不是基于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推动,即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种植业外部的引力,而不是来自种植业内部的推力得以实现的。种植业劳动力大批转移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不相同步,是近年苏南农业劳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意义、现状、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一、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1 .农村妇女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保护她们的土地权利 ,就是保护农村、农业和农户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伴随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农村的男性劳动力更多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到城镇务工经商 ,而女性则成为农村的留守大军。留守的农村妇女不仅像以前那样承担全部家务和庭院劳动 ,而且承担了原来由男性分担的农业生产活动 ,农村妇女劳动负担呈加重的趋势。在一些地方 ,农村妇女已经成为种植业、养殖业领域的主力军 ,农业女性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道路——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1)由“兼业型”转移为主转变为“分离型”转移为主。(2)由主要在农村的“分散型”转移为主转变为由农村向城市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范畴,其内涵和外延至今还没有一个科学而权威的界定。本文认为,农村是一个相对城市而言的空间地域概念,工业是相对农业的产业概念。所以,将农村工业化定义为:在农村发展能促进农业增长和增值的加工业。因此,农村工业化必须与农业生产工厂化和农村社会的城镇化相伴而行。农村工业化也是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断应用而使农村社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模式选择。一、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要性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战略的不同选择,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一个长…  相似文献   

11.
来稿摘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否意味着其要脱离农业、走出农村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农村仍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劳动力转移可以是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可以是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加工业转移,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服务的转移等等。我国农村之所以产生那...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率先调整,引起了整个农村经济结构内部的同、异步“震荡”,其中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最为显著。一个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趋势已非常明朗化,越来越多的种植业劳动力转移到了非种植业,农村的社会分工界限开始较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样就为系统探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基本内容,提供了有利的方便条件。同时,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农业劳动力,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自觉地有方向地调整好农村劳动力结构,制定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规划工作,也提到议事日程之上。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象,然而大规模的转移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农业生产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土地利用率低、农业新技术推广受阻、农业从业劳动力不足及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发展负面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我省农村劳动力丰缺的认识,基本上是站在社会经济结构的一个侧面——农业社会经济上来认识的,其中主要以农村中耕地对劳动力的要求这一指标体系来衡量,以此来说明我省农业劳动力从业动向及剩余状况,这样的认识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1)没有正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简单地认为农村社会即农业社会,农村经济即农业经济;(2)将农村经济及农业经济的内容单一化,即农村经济——农业经济,农业——种植业,而没有正视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经济或农业经济的内涵已被丰富。因此,当前应立足于从宏观上观察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将农村经济结构划分为农业、农村工业、农村商业、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及服务业五大类,并将农村社会结构作对应的划分,以便于研究农村劳动力的相对丰缺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黑龙江省13个地市,47个村,共824个农村劳动力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现象突出,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存在显著负影响,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种植业生产效率呈现出先递增,然后保持不变,最后递减的"梯形"变化趋势,且递增和递减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女性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影响,女性劳动力比例的提高,并没有降低种植业生产效率。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农业机械化对种植业生产效率的促进效应主要作用于青壮年劳动力,在老年劳动力群体中,作用不明显。据此从技术培训、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提出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转移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产业。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中 ,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发达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农业已成为同先进工业并驾齐驱的基础产业和强大的输出产业。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发展现代农业 ,一方面面临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种植业、传统农业不能解脱 ,农业现代化不能实现 ,农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的局面 ;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 ,农村中大量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现代农业发展又面临着更大困境。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并不一定说明农…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逐步转移,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增强,如何发展农业,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种植业经济效益,如何减轻农业生产劳动强度,解决弯腰曲背问题,如何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这些都是当前农业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仓桥镇把解决水稻生产“三弯腰”作为政府实事工程。通过全镇干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段鹏飞 《南方农村》2012,28(5):64-67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经的历史阶段,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试图探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的方法,利用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设定模拟方案,探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的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GDP,却拉大了各产业增加值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使农业产品产量下降,而工业产品产量上升,农业产品价格上涨、工业部门、服务业产品价格下降;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目的增加,各产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幅度在下降。  相似文献   

20.
(一)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与农业分离,正是人类社会劳动力的再分配过程。从第二次大分工发生以来,人类社会就开始进入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而社会大分工同时也是商品交换的肇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