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1 毫秒
1.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为抢占制造业制高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需直面这场竞争,以大国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从国家的战略层面为我国达成建设制造强国的目标描述的宏伟蓝图。本文则是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这部文件的解读,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中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业规模名列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从总体水平分析,我国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光学超精密元器件的技术领域,还落后于先进国家三四十年,目前国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构建产业新体系方面,提出实施工业强基、智能制造两大工程,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文章通过光学行业的财务绩效评价遇到的问题,提出光学制造企业的财务绩效评价的构建,最终通过财务绩效体系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更使中国光学制造业走向强国。  相似文献   

3.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总书记在视察中指出,"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市认真贯  相似文献   

4.
年初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建设社会主义质量强国要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制定并实施培育品牌发展的制度措施,开展知名品牌创建工作。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国务院5月19日印发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就《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记者:对于"中国制造2025",请您为中国制造勾勒一个形象。未来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您的信心源自哪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五年我国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勾勒出清晰的路径和图景,并在扩大内需、区域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对外开放五个方面蕴涵着丰富的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战略需要,是推动安徽省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的重要内涵。一、牢固树立制造强省的发展理念(一)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安徽工业化实践看,制造业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安徽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工业强省、创业富民、改革创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装备制造业一直承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构建我国产业新体系的核心依托,也是推动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环节。一、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特征(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重我国多数装备制造工业企业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并重,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企业55598个,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79.6%,占调查企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并明确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七项重点任务之一,这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外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为了加速中国制造企业高质  相似文献   

10.
《浙商》2011,(5):126-126
2010年下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拄产业。2010年底,浙江省《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积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择优发展基础性工业,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正>制造业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有着坚强决心,去年5月国务院制定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核心就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一步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制造强国建设,8月20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和财政部正式发布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创新指南》),对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11个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工程进行了部署,并再次明确了“到2020年,步入世界造船强国行列”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3.
冯晓霞 《光彩》2016,(5):32-33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九大战略任务、八大保障措施,绝大部分都可以归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里.离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谈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的联系,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张泰说道.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工业4.0迅速窜热的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呼之欲出。"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出"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亲自挂帅,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调研,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同时,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资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2015年年中出台,为把我国打造成现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将高端装备制造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意味着,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装备制造业发展振兴将迎来历史机遇期?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高端装备的发展对于工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 张相木: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建设装备制造强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全面深化“十三五”时期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1月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国防科工局联合编制的《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式印发(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船舶工业体系,力争步人世界造船强国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2013年4月,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比较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两部战略,二者既有相似点也存在一定差异。文章对二者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智能制造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必经之路。为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智能制造发展需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智能装备应用。近年来,不少国家都将机器人发展纳入国家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欧盟SPARC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中国制造2025》、日本《机器人新战略》、韩国《机器人未来战略2022》等,纷纷将机器人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机器人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世界各国产业竞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世界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坚实的产业作为支撑,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十三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工业是立国之本,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和兴  相似文献   

20.
<正>工业是立国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制造强国战略全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