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格局和体制也在不断的变化中,如今资产减值会计越来越走上历史的重大舞台,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发展可能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资产减值的危险,所以,资产减值会计变得更为重要,我国政府和各大企业也非常重视资产减值会计工作,并且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支持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存在很多弊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不仅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公司管理层面的原因,但无论是什么因素都使得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就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有效建设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长期资产减值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陶勇  胡霞 《上海会计》2002,(10):10-11
《企业会计制度》(2001)要求企业在会计期末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四项长期资产的减值问题尤为引人关注。长期资产大多属于企业的劳动资料。在利润表重心观下,由于企业持有长期资产的目的为自用而非销售变现,因而无须考虑其市价的变化,会计期末一般以历史成本计价;在资产负债表重心观下,资产代表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对于包括长期资产在内的全部资产都要考虑其减值问题。因此,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表明我国财务会计的重心已由利润表全面转向资产负债表。事实上,长期资产减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阐述了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会计特点。系统分析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企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新会计制度下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会计准则,提高对资产减值的重视,建立健全人才奖惩制度三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应用,希望给相关会计从业人员一些启发和思考,不断完善当前我国企业的资产减值工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重要特征,而带来经济利益能力下降的资产则应计提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全面贯彻八项减值准备,为我国加入WTO作好了会计标准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6.
《会计师》2017,(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企业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我国企业高估利润和资产的现象却普遍存在,关于资产减值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从资产减值以及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出发,主要研究资产减值的概念,分析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的的困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制度为使企业资产符合资产定义,贯彻谨慎性原则,对企业资产减值全面予以确认。确认原则可以概括为:在范围上是企业的所有资产;在数量上是可变现净值或可收回净值与资产账面值之间的差额。资产减值确认在企业信用不好、三角债盛行、市价不稳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有关人员在实际操作上却存在很多困惑。一、企业会计人员的困惑第一,确认难度大。新制度规定资产减值准备要逐项认定(虽然应收款的坏账准备是按比例提取的,但提取比例是在逐项分析可收回性的基础上确定的)。企…  相似文献   

8.
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历史回顾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美国在资产减值会计方面的研究历史,以FASB发布的两个资产减值会计准则(SFAS121和SFAS144)为分界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总结.认为美国FASB在制订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时所采用的充分程序(due process)尤其值得我国借鉴.公司治理研究、管理者的诚信问题以及公允价值研究等是完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资产减值会计进入我国以来,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理论上的不完备现象。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中存在稳健主义的标准、费用的概念和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等问题,缺乏相关的法规支持。通过采取限制会计政策选择权、加强审计等措施,使资产减值会计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资产减值会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文 《财政监督》2004,(4):43-44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36号——资产减值》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即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价值)的差额。针对这种资产的减值,在财政部于2002年12月29日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每年年度  相似文献   

11.
从资产减值准备计量标准看,公允价值是其主要计量属性。实际上,广义的公允价值包括所遥资产减值准备计量属性,即资产减值计量离不开对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我们可以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理解为: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的原则,这里的“公允价值”包括现行成本或重置资产、现行市价、销售净价(net sellingg price)、可变现净值(net realiz-able value)、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在用价值)、可收回金额(recoverable amount)。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中有很多的企业,为了显示较高的营业利润,在企业财务状况的披露上不能做到真实和公允反映,其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很大。目前,有关资产减值的会计理论还存在问题,比如资产减值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监督的缺失等问题。因此,找到资产减值会计理论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使企业的会计发展规范化、合法化。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在资产的确诊、计量中对资产减值单独作出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此,笔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某些上市公司利用现有会计准则的漏洞,大玩"减值冲回"游戏,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而新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准则的实施,将结束这一游戏,也会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利润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分析资产减值准则与原相关会计处理的差异,资产减值准则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以及完善资产减值会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2006年出台新的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该准则与旧准则相比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调整,针对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规范,对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新准则的应用,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资产减值确认基础难以划分、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难以确认,商誉减值测试存在困难、资产计提的标准多重等。本文就资产减值在实务中出现的问题做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新旧准则中资产减值的比较(一)概念及适应范围不同。新准则对资产减值进行了定义:资产减值是指企业的资产因外部因素或内部使用方法及范围发生改变导致价值降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现象。旧制度对八项资产减值准备都要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但实务中许多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却难以单独产生现金流量。  相似文献   

17.
自从我国新准则实施以来,有关资产减值的部分的要求有效的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是目前我国资产减值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鉴于它在我国会计行业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的现状,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资产减值会计应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其内外部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序  李震 《上海会计》2003,(9):11-12
一、 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2000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1. 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  相似文献   

19.
新的会计制度将四项资产减值准备扩大到八项准备,其目的是能进一步使企业真实反映其资产状况,同时也使会计实务工作者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自由操纵企业利润成为可能。本文将就资产减值准备与企业利润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试论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产减值会计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政策,对于企业规避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对我国传统会计观念产生很大冲击。应正确认识资产减值的经济实质、应用范围,在实践中合理利用并不断完善资产减值会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