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货紧缩分析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货紧缩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同样作为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上升,通货紧缩的主要特征是物价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尽管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或是造成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于一国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来说,治理通货膨胀与治理通货紧缩至少负有同等重要的责任。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所指出的,以往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在不遗余力地向通货膨胀作斗争,既没有为全球性通货紧缩作准备,也缺乏与通货紧缩作斗争的经验。为此,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2.
两类通货紧缩的经济学特征分析及政策含义(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对通货紧缩问题的争论近一、两年来,通货紧缩逐渐成为国内经济界、决策层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不同学者对通货紧缩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基本问题以及政策取向等方面,在认识和分析上都存在较大的分歧。对于通货紧缩的定义主要持三种不同观点①。第一种观点是“三个特征论”。认为通货紧缩应包括价格、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水平三个指标的综合下降,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相伴随,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按照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水平下降标准的不同取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种认为必须是绝对量的下降,即货币供应量的负增长和经济的负…  相似文献   

3.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的现象。物价持续下降、社会需求不足、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上升。近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好转后又趋恶化的情况。消费者预期因素、不良债权问题以及外部性影响,是我国通货紧缩的重要成因。在治理上,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对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进行了相应的体制改革,对走出通缩的困境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相似文献   

4.
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针对我国是否发生通货紧缩,国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反映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差异。笔者认为,通货紧缩虽然不能等同于经济衰退,但如果不对其及时加以遏制,随之而来的就将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乃至经济的全面衰退。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理论上加以认真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短短几年间,国际经济界关于中国出口商品对全球通胀压力影响的判断就经历了反复。前些年流行的观点是,中国输出了通货紧缩,意思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压低了全球大众消费品价格,形成了通货紧缩压力。近期流行的观点是,中国输出了通货膨胀,意思是指中国国内经济政策的调整,比如,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环保措施的严格、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强化,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6.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经济学年会讲话中多次使用“通货紧缩”这个词,这在世界经济和金融界引起了极大的不安。自那时以来,世界经济是否已受到通货紧缩的压力?世界经济是否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将进入全球性的衰退?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界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竞争政策旨在保护和促进竞争,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协调成效并不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竞争政策的要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西方学者提出创建全球性竞争政策的观点,主张将竞争政策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竞争政策的国际化需要贸易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作出相应协调与配合.我国对全球性竞争政策的建立应采取积极态度,并以此为契机完善国内竞争体系,调整其他相关经济政策,在竞争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8.
安倍政府2012年末上台后推出以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成长战略“三支箭”为核心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统称为“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旨在消除通货紧缩,第二支箭旨在短期内支撑日本经济、中期内实现财政健全化目标,第三支箭旨在扩大投资和提高趋势增长的结构性改革,是安倍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难落实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于光远 《北方经贸》2001,(2):124-125
税收政策可分为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为应对通货紧缩,税收总量政策应以适当增税为主,现有税制条件下,税收收入增长率应低于GDP增长率,增税着眼于“费改税”;应偏重于税收结构政策,刺激消费,鼓励投资和出口,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从货币政策操作看日本通货紧缩与低利率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通货紧缩与低利率并存状态,提出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失误是导致这一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低利率作为抑制经济下滑的一种手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潜在的风险.当有效需求不足时,经济更容易陷入通货紧缩状态,如果单纯使用低利率政策来刺激经济,一旦政策失败将会陷入通货紧缩螺旋,从而使利率政策丧失作用,导致经济长期萧条.日本央行正是由于害怕通货膨胀,在经济下滑时不敢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进而导致经济陷入低利率与通货紧缩并存的胶着状态.  相似文献   

11.
整个的九五计划到2000年底就要结束了,这五年我们宏观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九五初期治理通货膨胀转到抑制通货紧缩趋势,然后通货紧缩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2000年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机.  相似文献   

12.
陈虹 《国际贸易》2003,(5):19-23
近年来通货紧缩已成为世界经济共同面临的问题。如何使日本经济在伊拉克战争后迅速摆脱通货紧缩的困扰,顺利地步入复苏,是日本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不久前,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小组提出紧急建议,呼吁日本政府和中央银行……  相似文献   

13.
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特点,着眼结构性调整,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有效地利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启动经济,是我们当前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1999年以来国民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需求相对低迷,增长速度减慢,国际收支恶化,通货紧缩加剧。总体特征的核心是需求不足,包括国内需求不足和国外需求不足。而直到两年前,我国经济总量特征一直是供给不足,发生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为了有效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充分认识这…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存在轻度通货紧缩,造成通货紧缩有企业本身的原因、体制的原因及国际原因,因此治理通货紧缩应综合运用国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经济政策;产业关系调整政策。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前三个季度受出口和居民消费带动,日本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速在2.5%左右。但由于外需增长放缓和刺激消费政策结束,目前日本经济增长动能正在减弱。为了解决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破坏国家经济运行,导致物价总水平失衡。通过分析产生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得出治理政策措施思路是,有效控制和治理通货膨胀,政府应出台紧缩性的经济政策、收入政策、价格管理政策和增加有效供给政策以改变人们的通货预期、抑制价格上涨。治理通货紧缩则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刺激投资于消费。  相似文献   

17.
从 1998年起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作了巨大的调整,由紧缩转向扩张,由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增加有效需求特别是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就业以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同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作为政策调整的结果,1998年第四季度经济的增长有所加快,但从去年3月起又转向下滑,通货紧缩仍在继续。 展望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应对以下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作为基础和依据。 第一,目前经济的不景气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各种不同意见。主要有两种分歧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目前经济的不景气主要是长期实行紧缩…  相似文献   

18.
谁应该为中国产能过剩负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和通货紧缩压力的出现,一些人认为,是政府的宏观紧缩导致了对内需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经济走低。但我以为更合适的解释是:宏观紧缩政策的不够充分,导致了产能过剩的迅速增加,最终带来经济的低迷。  相似文献   

19.
2003年以来,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价格明显回升.引起了学术界的议论,如何防范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成了热门话题。经验表明,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存在着相互转化的机理,其相互转化可能由经济不平衡变动的内生性原因所决定.也可能由政策调控等外在原因所引起。为了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需要对近年我国几次物价波动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 通货紧缩(deflation)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概念,主要是指平均物价或一般物价水平的的持续下降,而不仅是指货币信贷供给量的收缩或下降,因此有些经济学家将通货紧缩概括为“两个特征、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给量的持续下降以及经常伴随通货紧缩而出现的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反映出的是经济衰退的过程,是下跌中的物价,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低”物价。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一个商业信用逐步恶化的过程。因为现代经济运行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广义信用经济。从信用角度来看,所谓经济萧条,就是商业信用的持续破坏与恶化。 通货紧缩是一种经济非均衡状态,它的负面效应是市场不景气,经济增长乏力。通货紧缩时期,自主性投资与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企业产销率和开工率低,失业率上升等,极易诱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