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东省是我国能源消耗大省和碳排放大省,基于消费模式的碳排放研究将对山东省建设低碳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对与碳排放量有关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消费水平和第三产业比重对于碳排放变化具有很好的解释力。建议推出促进低碳消费的政策法规,提倡绿色、节能、适度的生活方式,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建成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山西等能源大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由此引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压力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形势下,能源大省面一临着快速发展经济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CO2排放的双重压力。本文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对其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量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以期为其他能源大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能源开采业作为双高行业之一,如何降碳成为推动我国低碳减排进程的重要课题。文章采用数据定量分析及空间自相关实证分析,得出碳排放量具有空间相关性,并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通过分解来探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本地区碳排放减少的主要抓手,人口聚集度对本地与毗邻地区的碳排放呈不同效应,能源消费结构与行业发展水平均是促进行业碳排放提升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细化研究,文章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分组进行回归,得出各驱动因素对不同地区呈差异化,尤其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行业发展水平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受限,其降碳效果较弱,并不能向毗邻地区产生溢出效应。为实现能源开采业低碳发展,各级各部门可通过鼓励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因地制宜制定降碳政策,加快能源开采业低碳转型进程。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全省经济的发展,由于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其发展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因此,本文基于kaya公式,运用模型量化研究的方法对吉林省各地区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情况进行计算分析与解释,并对吉林省2001年至2010年农业生产的碳排放量情况进行时间序列特征分析,从而得出农业的增长对碳排放影响的强度,最后据此提出利用碳汇资源有效实现低碳农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摇橹 《科技和产业》2023,23(20):66-71
“双碳”目标是中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所有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重要约束,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河南作为旅游大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相关的碳排放也逐年增加。借助“自下而上”法测度2006—2020年河南省旅游业碳排放量,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研究发现,河南省旅游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为主,多种脱钩关系并存。因此建议,从加强政府引导监督、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鼓励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旅游产品、引导游客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升河南省旅游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由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的差异,世界各国低碳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论文选取世界132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影响低碳发展的3个核心要素(人均碳排放、碳经济强度和碳能源强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对13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碳排放指数进行了层次划分,以期为各国低碳路线图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又能控制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产业及内部结构、产业能源消费结构、产业节能率和产业的碳排放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关键在于降低能源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文章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较大,各地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消费结构不同的特点,从我国东、西部地区差异角度出发,通过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拟实现不同地区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低碳化目标,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传统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多数比例.文章通过发达国家与中国在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比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的驱动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从能源、产业结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展低碳产业、研究低碳技术以及倡导低碳生活等四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北京公共交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变暖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交通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其主因之一。如何建立低碳排放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对于北京低碳城市的发展和解决交通堵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计算各种交通方式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认为发展快速公交系统和轨道交通,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最后提出了北京发展低碳交通方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0年上海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分析了上海市能源消费现状,并根据IPCC碳排放系数计算了上海市能源消费及其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以及各产业的排放情况。采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了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分别在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之下的能源消费暨碳排放情况,预测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之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4031.7742和16133.6646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达到3.19和3.88亿吨;低碳情景下上海市2015年和2020年的能源消费分别为10834.2021和10448.79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为2.44和2.58亿吨。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温景光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29-32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源于能源消费。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的剧增以及严重倚靠煤炭的不合理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导致了江苏省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文章在运用碳排放量基本等式计算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江苏省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间,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这三个主要因素对江苏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论是经济发展对促进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然而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并不显著,且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江苏省碳排放量增长。2005年以来江苏碳排放增速下降,这说明尽管碳减排目标尚未实现,但江苏省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4.
安徽制造业碳排放驱动因素、锁定状态与解锁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STIRPAT模型和岭估计法,分析安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能源消费结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从业人数对碳排放存在正向作用,弹性系数分别为0.255、0.235和0.222;技术因素呈负向作用,弹性系数为-0.175。并且,安徽制造业碳排放集中于4个细分行业,总体上处于总量上升、强度下降的"相对解锁"状态,迫切需要提升能源利用率,调整细分行业结构,培育低碳制造园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7年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MMIA)法对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结构进行了数量论证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北省碳排放强度的最终使用结构中,投入技术减排在总的碳排变化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或改变投入结构对碳排总强度的减小非常关键。在总产出结构中,单位总产出能耗的下降是碳排下降的主因,而投入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对减排是不利的,尤其是结构变化的负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LMDI分解方法研究了1991-2011年山东省工业结构演变对水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参照世界银行认定的水污染密集型产业选取了山东省水污染密集型产业,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结构变动的水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经济总量增长引起了水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技术效率的提高则抑制了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但技术效率的减排效应在不断减弱,因此,工业结构的调整是污染物减排的重要内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0%左右,但其污染物排放量却占到整个工业污染物排放量的85%以上;污染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对应的工业废水、COD、石油类、挥发酚和氰化物排放量将上升或下降0.8亿t、17.1万t、61.0t、80.2t和5.9t。研究表明,未来工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调整将有助于山东省水环境的治理与优化。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背景下碳税及其他减排政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杨  郑秀 《特区经济》2010,(5):142-143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政策主要包括碳税、环境管制以及碳排放交易,各有其优劣,对它们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后,本文认为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与环境管制手段等其他减排政策一起,将共同发挥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安徽省为例,通过碳排放量的计算,分析碳排放的总体趋势、行业特征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通过对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预测,分析减排的形势和压力;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度。安徽省应当从基本省情和工业化阶段性特征出发,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如何控制并减少碳排放量已成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研讨主题。从2003年提出的福建发展战略新定位——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来,福建省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费量的不断攀升,由此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为长远发展考虑,要解决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问题,福建省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福建省1997-2017年的碳排放量和金融对碳减排的驱动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如何减少碳排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