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誉为“中国农村的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联产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是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税费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和农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已成为今后我国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6500万农业人口,“三农问题”更显重要。2002年我省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的农村税费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  相似文献   

2.
方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人口13.7万,其中表农业人口11.7万人,苈动力45900个耕地总面积36万亩;2004年全县GDP总值2.62亿元,财政总收入3537万元。过去.一提方山,人们总认为一无资源.二无企业.而北川河两岸士肥水足,适合发展传统农业.人们的思维也就是局限在发展农业上,导致长期以来农民收入上不去.这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了方山小索社会的发展.要繁荣农村就要转移农民,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解决农村、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3.
“三农”问题一直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农民的收入与负担问题。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一改革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很受农民的欢迎。但调查显示农村税费改革后由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危机,农民的实际负担在有些地方还是没有减轻。这一切究竟原因何在?本文就税费改革后的农民负担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枝江是一个农民负担重、财政只能勉强“吃饭”的传统农业市,50万人口中就有30多万在农村。尽管它曾被农业部评为“中国砂梨之乡”、“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淡水鱼基地”,但直到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才2000多元,农业一直处于丰产不丰收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有多少农民的问题上,有许多人存在着模糊或者说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在80年代中后期,说我国有8亿农民;进人90年代中期,又说我国有9亿农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是把农村人口都算成农民,而按照国民经济的有关划分,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几种产业,统称为第一产业,农民指的就是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人口。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的数量约为1.7亿人,占从业人口的比重高达80%以上。之后,农民的数量明显地呈上升趋势,到1990年时已上升到约3.8亿人,但其占从业人口的比重却下降为60%。进人90年代以后,农民…  相似文献   

6.
兴国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全县73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60万。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直接影响到全县“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而农村人口非农化,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更是这一问题的“瓶颈”。因此,农民分流就成了目前“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跳出“农门”,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农民分流,不但要使农村富余劳力分流,更要使农村人口分流。目前,兴国县人均耕地约1亩,在60余万农村人口中,有劳力40余万人,而农业生产实际只需21余万人,全县农村富有劳力约18万。可以说,每一个3-5人的小家庭中就有一名剩余劳力。因此,分流农村人口,减少农民…  相似文献   

7.
农民负担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问题,它涉及到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保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负担过重.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社会问题。围绕怎样才能把过重的农民负担减下来,笔者结合对枣阳的调查研究和农村工作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现状与问题 枣阳市地处鄂西北.全市共有26个乡镇办事处,643个村,其中598个农业村,3994个村民小组,面积32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151万亩.其中水田 74万亩,总人口 110万.其中农业人口80万。199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  相似文献   

8.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一节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从明清开始,农村日益膨胀的人口和人均占有资源之间的矛盾,便一直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新世纪,这个问题仍然没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全国13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就有9亿,而我国的耕地总面积不到20亿亩,人均耕地不足1.4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由于工业的加速发展,农村的耕地每年还在以1000万亩的速度递减。  相似文献   

9.
金刚 《老区建设》2008,(13):51-5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小康之基、安国之策,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江西省丰城市作为农业大县、人口大县,农业人口约98.5万人,农村劳动力约60万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30多万人,农业人口密度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为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问题,我市党委、政府以改善民生为宗旨,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强企增岗为主导,以鼓励创业为突破,逐步形成了农民、企业、培训机构、政府共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局面。2007年全市GDP完成13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3.1亿元,在中部百强县市中排名第23位。今年以来,劳动力市内转移就业3.9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39万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13亿人口中,农业人口就足足占了9.3亿,农业、农民、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影响我们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而农业和农村问题,其最终落脚点是农民问题。中国人口12亿,9亿在农村,农民的工作做得不好,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关系到全国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奔小康目...  相似文献   

12.
解决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江津市拥有120万农业人口,农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此,江津市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致力于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稳定政策,增加投入,建设队伍,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199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6亿元,同比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2357元,增加80元。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一”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无论从农村人口比重、农业劳动力比重还是社会经济单位的比重来说,都是一个以9亿农民、2亿多个农户、2300多万个乡镇企业和9400多万个农民工为主体所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现实的农民家庭经济实际上是国民经济的活水源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农民的处境、命运给予高度人文关怀,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应该说,当前是农村政策最好的时期,农村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农民最有用武之地的时期。但农民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辛酸与无奈、困惑与冲突,生存与发展的悖论常常让他们陷入两难选择的尴尬。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而9亿中国农民也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群体,作  相似文献   

14.
反思90年代的三农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1988年的11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蒸蒸日上的11年,也是农业,农村和农民推动中国经济蒸蒸日上的11年;1988-2001年的14年,虽然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4年。但却是中西部绝大多数农村凋敝和农民生活艰难的14年。14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占了30年改革进程的近一半;9亿多农民不是一个小数字,占中国人口的70%多  相似文献   

15.
浅谈新时期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全国12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全局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历史性嬗变,都未能绕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农”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农业和农民大国,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制约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大障碍,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只有善待农民,中国才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这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因此,没有一个宏大的战略眼光,没有一个巨型的系统工程,是无法驾驭这件事情的。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党的共识,尤其是从事农村工作的部门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加农民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怎样有效的落实好这个文件,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在这方面农民增收的“加减乘除”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这其中的减法就是要减轻农民负担。那么新时期农民负担和收入现状如何?原因何在?如何减轻?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民族的绿色“心脏”,是人类的哺乳业,农业是定天下的全社会产业.农字号问题是天字号问题,任何时候不能放松农业,勿忘农业。实践证明: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没有农业,便没有发展的一条硬道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0%的国上面积在农村,80%以上的人口是祖居农村的农民,农村人口占全世界农村人口的1/4多。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9亿多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的三个基本手段(种植业、养植业、乡镇企业和劳务输出),缺一不可,这是我国的国情、农情,也正是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9.
刘浩 《中国经贸》2009,(16):123-124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普遍认为是一种成功的扶贫方式,是一种关注中低收入群体发展的信贷手段。20世纪70年代起,孟加拉国创造了这种深受当地贫困者欢迎的信贷样式,此后,包括美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复制了这一贷款模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几亿的农村人口,所以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而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让农民获得金融支持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王珏 《特区经济》2003,(9):23-26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和农民大国,近13亿人口中有9亿多人居住在农村.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结构还没有完全被打破,农民和市民的根本差别尚未消除,农业还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这不仅制约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影响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民进城务工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我们不能"叶公好龙",一方面大谈特谈"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连农民进城务工都不能容忍;不能"盲人摸象",就事论事,不着要领;也不能"隔靴搔痒",雷声大,雨点小,于事无益.要切切实实从新的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归根到底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